谭宝硕《云门夜雨》,箫园,8分钟
艺术,是人对生命的感悟,是人格的体现。无论是音乐也好,乐器制作也好,都是一样的。在从事洞箫制作的过程里面,令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点。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箫,也包容着中国文化,包容着人的思想和品格。
关于洞箫的传承:
乐器制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继承和发展。
一件乐器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作为乐器制作者,必须要尊重这点。所谓乐器改革,是按照今天的标准和需要作出改动。而乐器本身的特性和风格,则是要保存的。
为此,我们更需要清楚知道,我们的乐器要继承些什么,发展些什么。以洞箫这种乐器为例,七千年前的骨哨,已经奠定了这种乐器的初形。骨哨经过七千年岁月的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洞箫。从表面看来有很大的改变,但实质上,这只不过是材料,尺寸,音律和音域的改变。它们的发音原理,声音特征还是相同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点,这也是关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学取向。
关于洞箫的音色:
在洞箫制作中,使我深刻领悟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
在历史上,很多的经典名著,都为我们指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对于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来说,这很重要。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敦厚”、“谦和” 、“俭朴” 、“内省”。中华民族对艺术的品评,亦基于这个原则。对乐器音色的选择,也出于此。我们可以见到中国传统的乐器都有音色朴实浑厚这种特性。这种美学标准,可见于中国寺庙用的大钟、大磬、木鱼等法器。可见于中国人喜爱的丝竹音乐——正宗的丝竹音乐是指用蚕丝做的弦线,用竹做的管乐。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具有敦厚朴实的音色。
我觉得,中国乐器的特征,应该是这样:其声音富于情感,音色有独特性格而又能与所有乐器融和。洞箫在音色上的追求也应是这样。中国的乐器,应当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纯朴敦厚。蕴涵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儒雅谦和。洞箫所表现的气质也应当如此。
关于洞箫上面的雕刻:
艺术与人格是不能割裂开来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洞箫上面镂刻经典名句和励志的语句,是洞箫的传统文化。内中体现了文化气质与人格内涵。其实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国的山水与别的地方的山水不同之处,就是融入了人的情感。千百年来,中国的诗人把中国的山水人性化了,无论是李白的“惟见长江天际流”,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把高尚的人格与山水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摩崖石刻。在山崖上,刻上一些有意义的语句。高山因为有人的精神托付而显现灵气。文字刻在山石上,得以千秋万代流传下去。同样地,洞箫上面的雕刻,也因为有了人的精神托付而显现光彩。
结语:
对着洞箫,往往使我想起锈迹斑驳的青铜器,想起古拙朴实的汉砖,清秀飘逸的北朝雕塑,龙飞凤舞的晋唐书法,沉郁苍莽的宋人山水画,色彩艳丽的清代瓷器,使我想起屈原,杜甫,陶渊明,曹雪芹…… 我们民族的历史,从遥远得记不清的岁月开始,一代一代地给传承下来。中华民族的路是如此漫长,多少峰回路转。
历史不停向前,每个人都要对历史交卷,我们这代人又如何呢?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乐如其人”。古人修习乐器,也就是在修练着自己的生命。竹子是无言的。但只要我们把它做成乐器,它便会变成有生命的物体,会将我们心中所思所想的都表现出来。我们应该抚心自问,自己能否真正领略到民族音乐里面那深沉朴素的情怀?真正无愧于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今晚我们听音乐》谭宝硕老师专访
风笛徐翻录
谭宝硕
著名的洞箫、笛子演奏家及笛箫制作家。自幼学笛,师承岭南派一脉。其洞箫技法,则综合了传统和现代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谭宝硕的演奏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英国、荷兰、澳洲、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区,多次在各艺术节以及香港中乐团的音乐会独奏其作品。谭氏亦活跃于香港的唱片界,广告及电影配乐中,曾为数以百计的唱片和廿多部电影作配乐演奏。近年来演出的个人音乐会有:天籁之旅、飞越古今的箫声、洞箫说人生等,深得各界人仕好评。
谭宝硕重视音乐创作,自一九七七年的作品《运河欢歌》入选为广东省优秀创作器乐曲后,陆续创作有《云门夜雨》等超过三十首的音乐作品。出版有洞箫作品集《山水云烟梦》《洞箫古意》《箫中禅》《空山》等唱片。
谭宝硕的演奏不但揉合了传统和创新的元素,更著重对思想和哲学的探求,其富于创意和思想性的表演艺术在音乐界引起很大回响。报界赞誉其:“擅于用箫声道出每一个故事。”“他一个人演奏,牵引著千百观众的情思。”
谭宝硕从事写作,著有《笛子技法》及散文集《叶落天地间》《香港故事》。近年曾为《香港经济日报》《温暖人间》双周刊和《直通车》撰写专栏。
谭宝硕亦是一位书画家,其书画以清淡优雅著称,作品多见于广告、书籍、刊物、纪念牌匾以及慈善拍卖,近年更将书法结合于舞台表演中。
谭宝硕致力音乐教育,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音专、演艺学院出任中乐导师。举办过多次音乐讲座。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二年出任香港学校音乐节评判。
“ 点击下方图片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
▲ 洞箫与琵琶合奏曲《青空》
▲ 《云门夜雨》: 云门古寺,夜雨沙沙
▲ 琴箫合奏《渔樵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