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洞箫,曾称夏龠(yuè)、楚、长笛、泰始笛、箫、洞箫,它不仅具备娱乐功用,而且蕴含有养生哲学。在健康、养生备受推崇的当今中国,洞箫的养生价值,非常值得关注研究和推广传播。于凝神摄息、延息益气、摅愤畅神、抒怀怡情等方面,洞箫都能发挥出不可小觑的作用。由于这些隐型的养生价值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以致中国洞箫文化在现代面临失传或灭绝,因而今人有必要深入研究并广泛传播箫道的养生功能。在当前,借助新媒体传扬洞箫的养生价值,运用新模式发展洞箫文化产业,不光可以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还能促使箫道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播与传承,这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数千年文明中,箫文化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它具备悠久的历史底蕴,拥有丰富的演变过程,并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箫文化至少有8千年的历史。林克仁先生指出:“诞生于8千年以前的河南舞阳贾湖文化骨笛可以说是中国箫的鼻祖,它开创了中原文化的先声。”【1】 经过深入钻研考证,他认为这种骨笛是箫文化早期的雏形,因为这种骨笛必须像箫那样竖着吹,与后世横吹的笛截然不同。虽然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有五千的文明史,但这种骨笛的出土,证明中国的文明史肯定不止五千年;同时也证明,箫文化可能是中国所有文化形态中,尤为古老的一种。因为,这种身为箫之雏形的骨笛,正如《人民日报》所说:“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2】 虽然中国箫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但可惜的是,它在当今时代缺乏广泛传播。本文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洞箫所蕴含的养生效用,还未被世人广泛了解,所以今人有必要深入研究箫文化的传承历史、演变过程及养生功能,并运用新媒体结合新模式促进箫文化的传播传承。
一、中国箫文化的光辉历史与窘迫现状
箫属于管乐器,从演变过程来看,箫这种乐器的名称发生过多次变化,并衍生出多种类似的乐器。在远古时期,人们用兽骨制作的箫类乐器,其名称为骨笛。自夏朝时期以来,中国北方的人们开始用竹子制作3孔的箫类乐器,其名称在早期为“夏龠(yuè)”【3】;当龠在战国时期传到中国南方后,人们予以改良后,称其为“南龠”,俗称“楚”。“夏龠”和“南龠”(“楚”)的区别为:“后者的管口有木塞,木后有微孔,即为吹口,满口相吹发音。”【4】 并且南龠更长一点,比夏龠更容易吹响。考察历史可知,战国时期也有其它地区,将“夏龠”改良为其它箫类乐器,其名称有“邃”、“律管”等,现代横吹之笛的早期雏形“篲”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到了汉朝时期后,在丘仲、京房等人的改良革新下,“夏龠”、“南龠”这种三孔的箫类乐器,增添了至关重要的后出孔,形成四孔乐器。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所描述的“长笛”,便是这种新型箫。【5】 其实在这一时期,经过各地人们的发展创新与传播传承,竹制的乐器获得巨大发展。名为洞箫或短箫的编管乐器,以及传自西域名为横吹的单管乐器也日渐普及,前者演变为排箫,后者演变为横笛。“到了魏晋时期,荀勖传承汉代的长笛,改良出六孔的泰始笛,并留下有史以来最完整的制笛理论著作。”【6】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在传承着汉代长笛的基础上,对吹口、音孔、尺寸予以改良后又形成一些新乐器,并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地,其名称有“尺八”、“洞箫”、“南箫”等。正是自唐代发端,箫这一名称开始得到沿用,“竖吹之箫与横吹之笛开始分流,改变了名称混乱的情况。”【7】 尤其是经过宋代苏轼的传播后,洞箫这一名称得以固定下来,成为竖置吹奏、管体偏长、音调偏低、音色柔媚的,“开管边棱音振动发音的气鸣乐器”【8】 的专用名称。
从文化功能来看,由于洞箫这种乐器,具备多种奇妙的特质,因而它可以发挥出多方面的功用。首先,考察洞箫的制作过程和演奏原理可知,养生效用是箫道最原始、最直接的功能。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生长在幽静山谷的竹子,远离尘嚣,其性本适于清静,而不是喧闹,将其制作为箫,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体悟天人合一之秘;其古朴沧桑的外形能激发人们的敬畏心;其中空的箫管和正直的箫体时刻提醒人们要虚心修身;其圆润的音孔也启发人们要谨记圆融和谐;其内敛幽远柔和幽雅的音色,可帮助人们涵养宁静淡泊之心。汉代的蔡邕曾高度赞叹:“抚长笛以摅愤兮,气轰锽而横飞。”【9】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洞箫的吹奏方式,更是能发挥出延息益气、抒怀养性、宣意畅神、怡情悦心等养生功效。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虽然洞箫文化的养生功能十分丰富,但这一功能属于隐型功能,世间对洞箫文化了解不多的人,很难深入体悟到洞箫的养生价值。
其次,洞箫文化可以发挥出教化功能,而且教化功能也是洞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着重发挥出的社会效用。因为中国古人大多都很推崇中道精神,通常将中和之声,定为音乐优良与否的标准。他们认为:“中声最纯美,低音啴缓,高音噍杀。”【10】 在古人看来,具有中和之声的乐器,有利于使人涵养出中正的品德,而箫的音色就正好符合中和之音的标准。汉代王褒的《洞箫赋》与马融的《长笛赋》,便非常认同:“音乐具有人格塑造的教化作用,人性的恶是可以通过音乐教化而得到改变的,所以要对人们进行主动的音乐教化……洞箫在汉代被认为是统治者“观天法地”的精髓,它吹奏出来的音乐,不仅能有感动人的作用,而且能使万物也得到感应。”【11】 正所谓:“是以蟋蟀尺蠖,蚑行喘息……垂喙婉转,瞪瞢忘食。况感阴阳之和,而化风俗之伦哉。”【12】 正是由于箫乐极具教化功能,因而自汉代以来,箫道的传承传播,呈现出勃勃生机。汉代的丘仲、京房等人,将龠这种远古箫予以改良后,所形成的中古箫“长笛”,被人们视为雅乐,并广泛运用于宫廷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雅乐中的管乐器,基本上是竖吹的长笛统治着舞台,而且它被作为定音的乐器。”【13】
再次,箫器箫乐也具有娱乐功用,虽然洞箫曾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发挥着教化功能,但娱乐功效也是洞箫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因为其音质清幽雅致富于诗意,其韵味极具内敛娴静轻柔温润之态。庄本立先生认为:“箫具有高雅朴实的外表,优美柔和的音色,若再加上卓越的演技,优美的旋律,萦回耳际,真是绕梁三日,令人深爱难忘。”【14】 在洞箫文化这基本的三大功能中,教化功能曾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里,得到过人们的重视。宫廷政府将洞箫视为雅乐,并作为其它乐器定音调律的参照工具,在这段时期,洞箫文化也获得很好的传播传承。然而,随着洞箫文化从宫廷传向民间,其教化功用逐渐隐匿,其娱乐功能日益凸显,因为民间社会对乐器的最大需求主要是娱乐民众、点缀生活。不过,由于和传自西域的横笛等乐器相比,洞箫这种雅乐的受众相对较少,娱乐功能相对更弱,因此它的传播范围、传承力度逐渐受到其它乐器的挤压。林克仁先生认为:“正是在音乐走出宫廷,逐渐地向市民阶层发展的过程中,箫逐步为笛所取代……正如琴让位于筝一样,箫让位于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曲高和寡,其理略同。”【15】
可见,从娱乐功效来看,箫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确实呈现出非常不利的形势。由于传统的洞箫与横笛相比,入门更难,演奏纯熟也更不容易,其音乐属性更倾向于高雅娴静,不如笛乐的通俗性与热闹度。因此,即使是洞箫文化具备更悠久的历史底蕴,拥有更丰富的演变过程,它也远远无法媲美横笛的传播广度与传承深度。“林克仁先生曾发现,在一次全国性的民族器乐会演中,竟无一人吹奏箫乐。”【16】 可见,中国洞箫文化的传播传承,已经出现非常严峻的形势,如此美妙的文化未来可能有失传或灭绝的风险,今人必须为洞箫文化的传承、研究、推广、传播做出充分的努力。其实,深入探究箫笛双方的文化内涵,细致比较箫笛各自的功能属性,可以发现洞箫文化比横笛文化,具备更大的传播优势。尤其是从养生功效来看,实际上洞箫比横笛,具有更丰富强大的养生价值。追溯洞箫文化的传播传承历史,可以发现洞箫的养生价值,一直未得到世人的充分重视。这是因为洞箫文化的养生功能虽十分丰富,但这类功能属于隐型功能,所以世间对洞箫文化了解不多的人,很难深入体悟到洞箫的养生价值。其养生功能长期被遮隐的状态,也间接导致洞箫文化一直缺乏良好的传播传承形势,因此,积极探究并大力传扬洞箫的养生功能,可以促进洞箫文化获得更广的传播与更好的传承,并有利于提升社会民众的健康水平。
二、研究并传播洞箫养生哲学 扩大社会影响
在当前洞箫文化濒临灭绝的危急形势下,今人必须结合社会需要,深入研究洞箫文化在现代社会所能发挥出的价值。考虑到养生在现代社会广受推崇,而且洞箫所具丰富的养生价值,一直未得到世人的充分重视,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积极发掘洞箫的养生哲学,并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予以广泛传播和大力发扬。“因为在这个传媒大发展的时代,过去的许多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渠道,已经让位于传媒。所以,启蒙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传媒来实现。”【17】 由于洞箫文化的养生功能属于隐性的,因此本文将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全面彰显出洞箫文化丰富的养生功用。本文认为洞箫的养生价值,不仅体现在藉箫悟道、明道养德、修身养性等形而上的过程中;而且还蕴含于延息益气由身养生、摅愤畅神从心养生、怡情悦性藉命养生等形而下的环节中。
箫器合天地之道 明道养德利于养生
洞箫的养生作用,其实是洞箫文化最原始的功能,在洞箫的制作过程中,无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形制的打磨,都能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洞箫的养生功效。古代箫材的演变,之所以经历从兽骨到木材再到竹材的过程,是因为古人认为生长在幽静山谷的竹子,远离尘嚣,其性本适于清静,而不是喧闹,将其制作为箫管乐器,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对此,汉代王褒的《洞箫赋》曾有明确指出:“处幽隐而奥庰兮,密漠泊以猭。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幸得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禀苍色之润坚。感阴阳之变化兮,附体命乎皇天。”【18】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基于修身养性思想,频繁选用竹材制作箫器。在古人看来,由于竹箫吸收过天地日月的精华,可谓是天地精神的载体;因而取材自天地之间的竹箫,能促使人们体悟天人合一的奥秘,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这对于人类的养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从涵养德性天人合一的高度,有效指导人们的养生。
在洞箫的制作过程中,经过烤直、打磨、开孔、校音、装饰等工序后,箫器更会成为古朴的艺术品,并能为人们提供多种修身养性的作用。中空的箫管,会常常向人们昭示出永葆虚心的巨大益处;正直的箫体,能时刻提醒人们坚持修身正心;圆美的箫孔,可启发人们谨记圆融和谐的理念。当制箫工序完成后,箫管所具备的奇特音质与美妙音韵,也能充分展示洞箫文化的养生功效。很多人都非常认同:洞箫的音质富含清和幽雅飘逸脱俗的诗意,洞箫的音韵极具内敛娴静轻柔温润之妙趣。从音量音色来看,洞箫的音色没有横笛那么高亢尖锐,也没有胡琴那么低沉伤感,它具有中道平和的特征。中国古人认为,具有中和之声的乐器,有利于使人涵养出节制、正直、中和等优良美德,而箫的音色就正好符合中和之音的标准,因此多接触箫乐有助于“养中和之德”,使人们在德性方面有所长养和提升。这就正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9】
由于洞箫是含藏有天地大道、人世伦理的乐器,人类在其生存发展中,一旦由箫悟道,明道养德后,势必会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达到《中庸》所倡“致中和”的境界,获得不可估量的裨益。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认为寿源于德,养生先要养德,由于“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等理论的盛行,因而古代医家也认为养德即是养生。《遵生八笺》强调“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孙思藐认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可见,养德对养生的确非常重要。【20】 可以说,洞箫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的发明制造是人类参赞化育的一大成果,是人与天地参的鲜明体现。在洞箫的发展过程中,隐型的养德功能与潜在的养生价值,使它总能获得各处各时民众的热爱或痴迷,长期默默支持着洞箫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箫道延息益气由身养生 箫乐掳愤畅神从心养生
除了明道养德、修身养性之外,洞箫文化所蕴藏的养生功能,还隐含于延息益气由身养生、摅愤畅神从心养生、怡情悦性藉命养生等方面。在这些形而下的具体环节中,洞箫文化可以使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些鲜明的养生功效。人们在吹奏洞箫时,不仅基础的箫道规则,能使人保持正确健康的身姿,充分发挥调身的功能;而且吐纳呼吸运气吹奏的技巧,还能帮助人们获得凝神摄息、调息炼气、养气益身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演奏箫乐时,人们又以健康优雅的指法手势,充分运动手指,这能有效按摩手部经络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在音色音质、乐律韵味等方面,箫文化也能发挥出摅愤、畅神、养心、怡情等作用,形成多方面的养生效果。
首先,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洞箫的养生功能,充分体现在它的练习技巧中。在洞箫的练习实践中,人们所要做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就是调整身体规范身姿,如果身姿不正确,人们即使是连吹响洞箫都很难做到。要想用洞箫吹出悦耳的声音,至少须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双脚落地踏稳,双手固定箫管,全身放松,挺胸拔背,沉肩坠肘,呼吸绵长。这些调身的活动,能帮人形成正确的坐姿或站姿,使人改正错误或不利于健康的身姿。这就在无形中,逐渐使人规避掉因身姿错误而引发的驼背、耸肩等病变,发挥着出人意料的养生功效。近些年,随着人类学、健康产业、休闲减压等概念的逐渐普及,人们日益重视养生,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探索古今养生理论,不断尝试中外养生之道。其实,耳熟能详的洞箫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和尝试的养生方略。因为,人们普遍认同,洞箫的练习实践,不仅可以对身姿进行正确的规范,对一些身体病变及早予以防微杜渐的规避,而且还有学者认为练习洞箫,能产生气功健身的效果。骆庭查先生就曾指出:“吹箫的坐姿,如同练功的坐式。身直头正,内领微收,含胸拔背,两手扶箫抱于胸前,能增强人体气场……吹箫的口型与功法“六字诀”的口型大致相符,在酉时(17一19时)吹箫,气血流注肾脏,几分钟后会感到腰椎命门和肾区有一股舒适的暖流,不断地向脊椎扩散。”【21】
其次,洞箫的养生功能,也充分体现在它的吹奏过程中。每当倾听箫道高手,吹奏其所精湛的箫曲时,不仅能听到清净悠远的箫音和旋律动人的箫韵,而且还会感觉到呼吸悠远气机顺畅。这是因为箫道不光要求吹奏者身姿正确、指法规范,还非常重视气机的合理运用、对呼吸的娴熟控制。在箫乐的吹奏或展演时,吹奏者很容易就能通过节奏旋律,对呼吸形成清晰的感知,并予以关注、调整和锻炼。由于呼吸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平常,因而,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对呼吸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充分的重视。一旦开始重视呼吸时,往往是在身体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但通常为时已晚。其实,呼吸是对生命体最重要的事,但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关于此中奥秘,中国传统哲学的各派都曾鲜明指出,人的生命就只在呼吸间,而非在饮食间。“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22】
无独有偶,道经也有类似的看法,人类生命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呼吸。只有呼吸质量好,人的生命质量才会优异。因为众人、凡人与真人、圣人,最直接的差别,便在于呼吸方式有异,气息长度不同,所以,从呼吸着手锻炼,调息炼气是养生者最应关注的手段和任务。道家思想认为:“通天下一气耳”【23】。《南华经》指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24】 此外,关于气息的重要性,儒门也深表认同,孟子也曾直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25】 之后的宋明儒学,更是认为气乃天地万物的本源,可见,古往今来的各家各派,都认为气息非常重要。实际上,洞箫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也非常重视气息的正确运用。因为调息炼气、以气发声奏乐,不仅可以确保箫音幽雅气韵脱俗,而且能使吹奏者、听乐者的气息获得引导与锻炼,形成凝神摄息、调息炼气、养气益身等养生效果,所以很多高度关注养生的人,大多都热爱或精通箫道。非常遗憾的是,这些隐型的养生功效,通常只是浸淫箫乐的人自己明晰,未曾通过积极广泛的传播,吸引到足够大的社会关注度。所以,在当今社会,对于藉箫摄息、调息炼气的理论与实践,今人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传播。
再次,吹奏箫乐所形成的养生功效,不仅与气息吐纳有关,而且也与精巧的指法有着莫大的因缘。由于奏箫不光要运用气息,还要密切配合指法技巧,因而它使人的双手手指得到充分的运动锻炼,有利于按摩双手的经胳,疏活人体前肢的气血。在运指按孔的过程中,互相配合的双手得到充分的运动以及灵活协调的锻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双手手指在触按箫孔时,能使指尖的经络受到直接的按摩。“中医认为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血流注至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26】 当双手的指尖按触箫孔完成各种指法时,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等人体经络便也得到充分的按摩。
此外,箫的养生功能,还在音色音质、乐律韵味等方面多有体现。从音色音质来看,箫音具有飘逸脱俗轻和幽雅的古朴气质,它不会像横笛那么尖锐高亢。伏滔曾赞曰:“远可以通灵达微,近可以写情畅神。”【27】 可见,柔和飘逸的箫音能够摅愤畅神,给人以舒缓放松欢畅欣喜的美感,帮助人们祛除嗔恚愤懑之心,涵养淡泊名利之心。从乐律韵味来看,箫韵极具内敛娴静轻柔温润的雅致风貌,它的悠长余韵,可以使人神思俱止物我两忘。它内敛、平和、有持久力,耐人寻味,给人一种宁静致远、养耳养心的安祥感,给人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温润感。尤其是当人们发现,一根中空的箫管,竟能展现出各种旋律优美的箫韵妙乐时,在享受养心、怡情、悦性等功效之余,人们终究会顿悟真空妙有这一生命的真相、世界的本质。进而,人们就能很容易明白中医的养生理念,《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8】 最后,从心理学层面来看,习练洞箫演奏的过程,还具有多重养心的功效,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培养出诸多优良的心性。第一,清和高雅出尘脱俗的箫音,可以使人养成敬慎之心;第二,古朴娴静的箫韵,能够帮人营造出恬静之心。第三,单调重复的练箫活动,可以充分打磨人的心理素质,助人锻炼出坚韧耐心、圆融慧心。
三、传承洞箫文化 应借助新媒体善用新模式
综上所述可知,洞箫文化所蕴藏的养生功效的确很多。在藉箫悟道、明道养德、凝神摄息、延息益气、疏活经络、摅愤畅神等方面,洞箫都有极为丰富的养生作用。不过很可惜的是,洞箫文化所隐藏的这些养生功能,长期以来,不仅未受到人们的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而且缺乏广泛的传播与高效的传承,以致洞箫文化,在当今中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明显的表现就是,第一、箫乐还没有进入中国乐器考级的系统;第二、洞箫乐器在中国高等院校里,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专业;第三、洞箫文化在中国正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危急形势。可见,身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洞箫文化,在当今时代亟需广泛的传播与高效的传承。
实际上,洞箫文化的养生价值,在如今这个重视养生的时代,是个非常重要的亮点。为了有效地传播、传承中国的洞箫文化,必须努力凸显其亮点信息。传播学理论认为:“重要信息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大众传播,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要在较大的范围进行传播活动,必须要有能够较大规模复制与传递信息的媒介。”【29】 其实,在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传承中国的洞箫文化,将有着广阔的天地与巨大的前景。这是因为,洞箫文化已被证实具有多种养生功能,只是社会民众暂时缺乏这方面的启蒙。随着人们对养生的日渐重视,洞箫文化所藏的养生价值,终究会受到世人的推崇。目前万事俱备,唯欠东风,人们所要大力推进的事情,只是借助“东风”广泛传播洞箫文化的养生功能。而在当今时代,“东风”的雏形已经出现并在不断壮大,日益成熟的新媒体技术与高效便捷的移动终端互联网,正在为所有事物的广泛传播持续刮起东风。所以,在当前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中国洞箫文化,可谓是正当其时。由于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遍布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大多人都有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都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中随时交流互动,因此这种形势为中国洞箫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大好的形势和丰富的机遇。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做好洞箫文化的传播。首先,联络一些精通洞箫音乐文化的资深老师,运用高端电子设备帮助他们录制出优美的箫乐,再投放到各种网络媒体平台中,供所有人欣赏、分享、下载、收藏和传播。其次,借助当今非常流行的网络媒体直播平台,鼓励所有爱好箫文化的民众,在直播平台上做出展示分享,并提供相应的费用予以回馈。再次,充分运用各类社交媒体,例如,建立一些洞箫交流论坛,开通一些微信公众号,组建一些网络社群,时常分享一些洞箫文化的知识,组织举办相关的比赛、会议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努力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洞箫文化及其养生价值逐渐形成不断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