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查哈罗夫(Boris Zakharoff,1887-1943),俄罗斯钢琴家,“十月革命”前考入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跟随莱谢蒂斯基学派的艾希波瓦学琴,与后来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曾把自己的作品《C大调前奏曲》献给他)和钢琴家涅高兹为同窗好友,后又随戈多夫斯基学过 一段时间。毕业后在母校任教七年。
20世纪20年代,查哈罗夫与妻子汉森(丹麦裔俄罗斯人,小提琴家,她受教于音乐史上 最优秀的小提琴师之一,培养出海菲兹、 津巴利斯特、埃尔曼和帕尔洛等许多世界顶级小提琴家的奥尔Leopold Auer )联袂作环球巡演。在中国上海巡演时,遂单身定居此地。1929年,经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富华推荐,由校长萧友梅聘请,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特约教授兼钢琴科主任,任教十二年。查氏教学向以严格著称,培养出李翠真、李献敏、丁善德、江定仙、巫一丹、范继森、吴乐懿等钢琴演奏人才,也是新中国第一批钢琴教育骨干。他还以演奏家身份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乐坛,经常参加学校音乐活动,工部局乐队定期演奏会,查哈罗夫是20世纪上海乐坛的“重量级人物”。1943年,在经济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下,查哈罗夫病逝于上海,葬于上海萨坡赛路(今淡水路)俄侨公墓,学生吴乐懿于当年5月8日为其举行纪念音乐会,为其筹资建墓。
上海任教
1921年, 查哈罗夫放弃教授的职位,给妻子汉森伴奏,在全世界巡回演出,八年间他们遍游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后来他们来到中国演出,先是在哈尔滨,后在上海。当时上海的俄侨已有几万人,他遇见不少熟人,在音乐圈里更是遇到了一些朋友,于是他决定留在上海,而他的妻子不愿留下,她要继续进行巡回演出,因此俩人便各奔东西。
1929年,恰逢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改组,经上海工部局乐队意大利籍首席小提琴家富华(Foa A. 后任“上海音专"小提琴系主任)的推荐,受时任“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所聘,查哈罗夫成为“上海音专"成立后的首任钢琴系主任,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钢琴系。它的建立标志了中国真正开始了培养专业钢琴演奏人才的历史,也标志了西方钢琴艺术在中国有了系统传播的基地,从此中国专业钢琴教育开始纳入了正规化的教学体系。”
其时适逢上海国立音专正缺钢琴教师,萧友梅校长亲自多次请他任教,初时,他态度做慢,以冷言蔑视的口吻说:“中国钢琴学生好比刚刚出生 的婴儿,用得着我去给他们上课吗?”后来因萧先生“三顾茅庐”,以诚相待,他终于被感动面应聘,担任音专钢琴科主科教授,萧先生允诺他只教7个学生,月薪400银元,高于其他教12个学生的教师工资的两倍。
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学校的钢琴教学焕然一新,后来他的学生李翠贞、范继森、吴乐懿先后任该钢琴系主任,形成了中国的“上海钢琴学派”。正是在萧友梅和查哈罗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使中国原来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的钢琴演奏,迅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层次上,这是中国钢琴教育史上一次突破性飞跃,并对中国今后的钢琴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中国钢琴艺术的传统基本起源于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美学理念,查哈罗夫对于中国专业钢琴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