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赫的众多组曲中,创作于科腾时代(约1720 ―1722)的六套《英国组曲》(BWV 806 ―811)可能是三套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中写作年代最早的,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于《英国组曲》沿用了当时英国以前奏曲开始的模式,也因为第一组曲的调性与亨德尔的A大调组曲相同,更由于这部组曲的前奏曲主题与柏塞尔等英国作曲家的主题相同,因而被后人命名为《英国组曲》标题。《英国组曲》遵循了古组曲的统一性和有机性,同时更加突出组曲的音乐性,降低了舞曲的舞蹈性。
在结构规模上,《英国组曲》之前都冠之前奏曲,随后由四个依次出现的舞曲组成,即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还有一首或数首其它舞曲,例如布列舞曲、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此外,有的舞曲后面还有同一旋律的变奏和装饰性重复,被称为复奏。《英国组曲》较之《法国组曲》规模更大,在数量上,《英国组曲》平均每组有7.6曲,《法国组曲》则只有6.8曲。
在曲式结构上,《英国组曲》的各乐章大多采用古二部曲式写成,即由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通常加以重复,一般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要长很多。在《英国组曲》中,除了古二部曲式,还有一种组合式的三段式,即把两种不同的舞曲连接起来演奏,并重复第一部分。由于不能称为完整的三部曲式,只能作为三段式,例如第二库朗特、第二加沃特、第二布列等。
在和声语言上,各乐章的调性布局几乎相同,第一部分从主调转到属调或平行调性,其间,往往因为转调或叙述方式的变化,通过比较明显的终止分为两个层次。第二部分由属调性或平行调性回到主调性。
在速度上,《英国组曲》各乐章的速度,慢的更慢,快的更快,阿拉曼德一般多为=50-60左右,吉格为=140-150左右,而《法国组曲》同样的乐曲多为=60-70与=90-100。因此,《英国组曲》在风格上给人更典雅的感觉。
从音域上看,《英国组曲》是为拨弦的大键琴而作的,它具有发音短促、注重强弱对比、用更多的波音和颤音等装饰音代替长音的特点。由此可见,巴赫的《英国组曲》以其丰富的织体和复杂的技巧表现了巴赫深刻的音乐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