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A小调圆舞曲,其实这首曲子有两个音乐形象,一个是A小调,一个是C大调。前者带有忧郁、深情的气质,后者比较轻快、俏皮。第一句话,前两小节是第一个形象,后两小节是第二个形象。前面是深情的发问,后面是轻快的回答,有点故意避重就轻的意思。
整个第一段,就是四次提问,四次回答。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提问,感觉是对回答不满意,问句升高到三度,加强了语气,而又被回答轻轻地推开。
然后,提问主题开始了一段独白,或者说,一段独舞。
接下来是又一轮的提问和回答。在第二次发问的时候,提问者终于忍不住了,连续两次加强语气。
这下回答者感觉到提问者真的有点生气了,不能再逗他了,所以也开始了一段独白。这段独白虽然是大调,但不是C大调,而是A小调的同主音大调A大调,能感觉到答句的态度有所变化。这个小小的圆舞曲中,竟然也有两个不同个性的主题、调性矛盾到统一,隐约体现着奏鸣原则!
最后一段,有对开头提问-回答的再现,也出现了一个新的A小调答句,并引出最后感叹式的结束句。
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这首圆舞曲,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对话体的情诗。本来,在那个年代舞蹈就是青年男女们交际的方式,跳跳舞,谈谈情,一段段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这样一问一答的舞蹈场景有没有让你想起哪部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呢?大家可以尽情地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