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Introduction
《博莱罗》(Boléro) 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创作于1928年。《博莱罗》是拉威尔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简介
《博莱罗》是拉威尔受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博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博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特点
由小鼓所敲出的《波莱罗舞曲》节奏,由始至终地贯穿全首乐曲
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博莱罗》的节奏(小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情节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 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博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结构及配器
乐段 | 排练编号 | 跟随小鼓节奏的乐器 | 演奏旋律的乐器 | 节奏伴奏 |
---|---|---|---|---|
前奏 | 第1小节 | 小鼓 | ||
第一主题(1) | 第5小节 | 第1长笛 | 中提琴及大提琴 | |
第一主题(2) | 1 | 第2长笛 | 第1单簧管 | 中提琴及大提琴 |
第二主题(1) | 2 | 第1长笛 | 第1低音管 | 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
第二主题(2) | 3 | 第2长笛 | 高音单簧管 | 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
第一主题(3) | 4 | 2支低音管 | 柔音双簧管 |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题(4) | 5 | 第1法国号 | 第1长笛及弱奏第1小号 |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题(3) | 6 | 弱奏第2小号 | 次中音萨克管 | 2支长笛、第1单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题(4) | 7 | 弱奏第1小号 | 倍高音萨克管、高音萨克管 | 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题(5) | 8 | 第1长笛、第2法国号 | 2支短笛、第1法国号、钢片琴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竖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题(6) | 9 | 第4法国号、第3小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 双簧管、柔音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号、竖琴、其他弦乐器 |
第二主题(5) | 10 | 第1长笛、第2法国号、中提琴 | 第1长号 | 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倍低音管、竖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题(6) | 11 | 第4法国号、第1小号、第二小提琴 |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弦乐 |
第一主题(7) | 12 | 第1,2法国号 |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第一小提琴 |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国号、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题(8) | 13 | 第3,4法国号 |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国号、高音萨克管、定音鼓、其他弦乐 |
第二主题(7) | 14 | 第1,2法国号 |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1小号(低音单簧管+第4法国号)、第一、二小提琴 | 2支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国号、2支长号、大号、2支萨克管、定音鼓、其他弦乐 |
第二主题(8) | 15 | 4支法国号 |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第1长号、高音萨克管(低音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号、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题(9) | 16 |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题(9) | 17 |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1长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
过场 | 18前3小节第3拍 |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1长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
尾段 | 18后第9小节 | 短笛、2支长笛、4支法国号、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3支长号及2支萨克管作半音滑奏 | 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号、敲击、竖琴、低音提琴 |
结尾 | 最后2小节 | 全体在相同节奏下结束 |
乐队编制
- 木管乐器:短笛、2长笛(第2长笛兼任第2短笛)、2双簧管(第2双簧管兼任柔音双簧管)、英国管、2单簧管(第2单簧管兼任E♭调高音单簧管)、低音单簧管、2巴松管、低音巴松管、倍高音萨克管、高音萨克管、次中音萨克管
- 铜管乐器:4圆号、D调高音小号、3小号、3长号、大号
- 敲击乐器:定音鼓、2小鼓、大鼓、钹、锣
- 键盘乐器:钢片琴
- 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
由于倍高音萨克管只在全曲中出现一段,且结尾部分还要由高音萨克管接尾,近代的演奏已经将此部分一并归入高音萨克管乐谱中。
演奏时间
现时所通行的录音版本,大约介于15-17分钟。而拉威尔本身偏向较慢的速度。初版的乐谱所标示的速度本来是1分钟76个四分音符,后来他用笔删改成为1分钟66个四分音符。而他于1930年所指挥的版本,亦和删改后的速度相约。当时的总演奏时间为15分55秒。后来他接受《每日电讯报》的访问时,则表示他心目中的最佳演绎时间应该是17分钟。
赏析
同样的节奏,小鼓从头到尾一以贯之没停过;重复的旋律,仅靠着不同的乐器一再循环又循环。这种理论上应该是乏味无比的曲子,却能催眠般地迷住大脑听觉神经,还能让身体四肢不自觉地随着隐现的阿拉伯神秘风情疯狂的扭腰摆臀,这就是《波丽露》,拉威尔炉火纯青的管弦乐功力展现。
《波丽露》係由当时前卫的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Ida Rubinstein)所委託拉威尔创作的作品。起初,伊达因对于西班牙舞曲极富兴趣,仅请拉威尔将作曲家阿尔班尼士(Issac Albeniz)的钢琴曲「伊贝利亚」(Iberia)改编为管弦乐曲,未料该曲已有阿波士(Fernandez Arbos)的改编版,遂而未获许可。拉威尔因此埋首于一首同时具「西班牙与阿拉伯风味」的舞剧,《波丽露》因此诞生。
乐曲首演以舞剧方式呈现,由伊达‧鲁宾斯坦担纲,舞臺背景为西班牙的一处小酒馆,舞者就在中央的一张桌子上表演,而四周儘是一群聊天的酒客。音乐刚起,女郎练习般地跟着起舞,身旁酒客不以为意,只顾及关不掉的话匣子。未料音乐持续进行,女郎的舞步越来越热情,酒客眼睛一亮,如被勾魂似地站起来围住那张圆桌,跟着女郎疯狂起舞,连台下听众也如痴如狂地加入混战,引发了一阵骚动。
「波丽露舞曲」塬属一种3拍子的西班牙民俗舞曲,拉威尔以其为名,理由不过是遵循「波丽露舞曲」中的速度而已。而在拉威尔的波丽露中,「顽固而不变」的节奏是其最主要特色,小鼓从头到尾压阵,像一台机器打着同样节拍。于这样枯燥而可能令人不耐的风格中,主题与回应的旋律也自始至终没有发展过,同样主题前后反覆了9次之多。然而,两种固定元素(节奏、旋律)的一再循环,也正是波丽露的迷人之处。这种塬创性甚高的点子,成功完成了拉威尔当初并非只是关照到管弦乐图画般的色彩、而是要以节奏的反覆为乐曲重心的创作企图。
拉威尔在《波丽露》上的企图展现,正奠基于他透过管弦乐法,所对西班牙热带风情与阿拉伯异国色彩的纯熟掌控。毫无疑问,波丽露旋律所塑造的气氛是带着神秘东方色彩的,以长笛带点空灵气息的音色为开头,已经先佈下了朦胧的迷阵,随而不断透过木管乐器及萨克斯风重复主题、并燻染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尤其,每每在主题与主题之间都夹杂着两小节没有任何旋律的节奏,引诱人脑袋中对「好似有新东西就要出现」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每一次的反覆中,乐器的音量在难以察觉中慢慢增强,从迷雾缭绕一样的静默,到阳光出现的拨云见日,不安的热情因子也随之在不知觉中被撩拨。
异国风情、加上欲望的诱惑、加上情绪的引导,拉威尔在不变中玩弄了「变异」的无限可能,管弦乐法魔术师称号,当之无愧。(文/陈良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