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由郭兰英领唱,被人们传唱了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34首插曲之一。脍炙人口、享誉全国。
《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是当年“鲁艺秧歌队”为开垦穷山恶岭的南泥湾,三五九旅英雄战士表演的秧歌舞《挑花篮》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的创作背景来源于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南泥湾所发生的生产故事。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开展了以南泥湾为主的大生产运动。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在艰苦创造期间,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南泥湾精神”的热潮。在这场生产运动中,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在1943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到南泥湾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准备文艺节目的任务交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想着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