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音乐课堂的“感觉”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钱洁娟
新课改“忽如一夜春风来”,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欣慰、激动之余,我不断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我拿怎样的课堂奉献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旅行的起点,灵魂飞跃的站台。由此,我的音乐课堂追求“五感”。
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信心。
如:《庆祝六一》是欢快活泼的歌曲。带领学生感受节日的欢歌笑语、喜气洋洋,节日里的繁华锦簇、丰富多彩,以及长辈们的关爱,孩子们沉浸在兴奋与幸福之中。在享受节日带来的幸福和欢乐的同时,再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饱受苦难的儿童,明白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满友谊和阳光,大家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课堂上,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创设一种和乐曲相和谐的情境。这样,学习活动才能感染学生,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才会兴趣大发。
美感 音乐是审美的,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音乐的歌词是蕴涵美感的。春光明媚,师生吟唱《春江花月夜》的气韵;夏日当空,吟唱《我的太阳》的情怀;秋高气爽,吟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冬雪霏霏,咏澎勃大气之《沁园春。雪》。欣赏贝多芬的《田园》美景;感受《献给爱丽斯》中少女天真的遐想;再次重温儿时贺绿汀《牧童短笛》中那牧童横骑牛背的天真无邪,悠然自得……
音乐的学习活动是洋溢美感的。学生欣赏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乐感 音乐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了乐感。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个性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个性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学唱《雪绒花》时,通过观看《音乐之声》中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来打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内心积淀起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从而得到音乐的美的熏陶、个性的张扬、艺术的升华。
灵感 灵感即是智慧火花擦亮的一刹那,是心灵敞亮,心智迸发和精神的凸现。课堂要追求灵气四射、灵光闪现、灵性迸发的理想教育境界 。
灵感的课堂要善于捕捉亮点尔后伺机而动。《蝴蝶花》中,学生想象、描绘了蝴蝶花的美丽神奇。我为学生那丰富的想象,灵动的语言深深折服。我该怎样来鼓励他们哪?灵机一动:“太好了!老师奖励大家像蝴蝶一样快乐地飞舞!”于是展开双翅的,侧着身子的,旋转飞舞的,自我陶醉的……学生真的像一群“小精灵”轻舞飞扬起来。一会,成群结队的“蝴蝶”朝我飞过来了,将我团团围住,形成了一簇美丽的蝴蝶花。当时课堂气氛、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别具一格的“蝴蝶飞飞”帮助学生实现了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奔涌。
我以为,充盈着“情感、动感、美感、乐感、灵感”的艺术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