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音乐百科>

声乐教学法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3-22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前面已经简单的介绍了声乐唱法的划分问题,而在音乐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也些专业发展和专业标准的问题,而声乐演唱法就是以这些为基础的。现代声乐演唱法主要是以调整性格、控制情绪为基础,以自然、真实为方法,以具有纯净、穿透力、自如、质地和共鸣腔体的声音为目的的。下面简单的介绍学习的方法

  一、自然的咬字和吐字。练习自然的咬字状态,并使口腔形成习惯,注意要以平和的态度练习,要避免懒散或急躁的状态。因为在懒散的状态时咬字,口腔的位置容易偏小,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而在急躁的情绪下咬字,口腔的位置容易偏大,同样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而咬字在演唱中是很重要的。对于一首声乐作品来说,就是一首带有音调的诗,而歌唱就是带有音调的朗诵,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确。歌曲的歌词和音乐一样,影响着歌曲的风格。有一句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点,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风格,而语言同民族和地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包括音乐也是在语言基础上的再发展,所以咬字和发音对演唱风格又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演唱中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时,难免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而紧张的情绪的演唱的最大影响就是改变正常的、自然的演唱状态,其中就包括口腔的咬字和吐字,练习并稳定咬字的口腔状态就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稳定演唱状态的作用……

  二。 情绪控制。实际上声乐就是通过歌唱来表达感情,而声乐的训练就是围绕着咬字、吐字和表达感情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说到情感就又涉及到性格问题,我们的演唱过程就是真实表达歌曲作者情感的过程,不能加入过多的个人色彩,尤其是一些无意识的、偏执的色彩。比如一个性格急躁的人,其演唱的作品就大多带有急躁的情绪,而其作品的音乐内容有可能与急躁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就没有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内容。另外,性格的偏执也容易造成声音的技术问题,性格急,声音紧;性格懒,声音跨。而且我们要分清急躁和兴奋的区别,急躁是过于兴奋的状态,懒散是不够兴奋的状态,我们在演唱中所追求的共鸣、高音、技术等等同演唱中的兴奋状态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习中要极其注意情绪的调整和控制。 我们所进行的技术训练主要集中在发声技术上,如何能取得好的声音是衡量演唱水平的标准,我们现行的声乐教学,过于侧重肌肉的训练,比较忽视情绪的控制训练,要知道控制肌肉的是情绪,如果情绪不稳定,既使肌肉的训练很正确和稳定也不行。实际上经过常年的肌肉训练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的,并且也可以达到控制情绪的作用,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经过不停的调整才能实现。实际上在现行的教学方法中,对声音的要求并没有错,关键是以什么角度去看,比如:"先通气后发声":就是要"小心"的情绪状态。"闻花的状态":就是要"兴奋"的情绪状态等等……

  三、总论。实际上声乐的要求就是一下这三点: 1. 自然、正常的咬字和吐字状态。 2. 小心、兴奋的情绪状态。 3. 对不同风格歌曲的把握。 演唱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解决。

  呼吸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不正常的咬字状态,一般都是在做"打开喉咙"的要求后出现这个问题的,由于忽略了正常的咬字状态,在咬字是声带过于张开,造成用气过多,是呼吸出问题的。这一点通过吐字的状态就可以证实,呼吸不好的,咬字大多不清楚,向嘴里含着东西一样。实际上呼吸是不用练习的,我们平时的确存在呼吸较浅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情绪的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稳定情绪入手,根据学生的性格,性格急躁的,要通过轻声、慢速的发声练习来平和情绪,性格散漫的,要通过大声、兴奋的发声练习来提起情绪。当情绪处于平和的状态时,呼吸就自然深了。一般来说性格急躁的呼吸较浅,声音易浮。性格懒散的,呼吸过深,声音易沉。调整的结果就是以声音为标准的,就是要那种平衡的声音……

  换声点的问题实际就是心理承受力的问题,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紧张,高音的问题也是一样。换声点后的发声方法的变化,就像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到水里一样,水越深约急就越紧张,也就越使劲地抓住周围的人,可只要是不松手,就永远学不会游泳。所以,在演唱中不要考虑换声点的问题,最好的歌唱状态是从底到高音色的统一,不能中声区因个音色,到高声区就换成另一个音色。共鸣的问题也是很简单的,就是震动的问题,从物理学上讲,任何物体都是有自身的频率的,当然包括人体的骨骼和腔体。而共鸣就是指当发出声音的频率同腔体一致时产生的共振,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频率一致,二是放松。我们可以试一试,用筷子敲碗,如果我们用手摁住碗再敲,声音的共鸣就很弱,如果我们握紧筷子敲,就没有放松握筷子的敲击声音好。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腔体紧共鸣差,声带紧音色差。所以,声乐练习中,"小心"的状态是为了取得优美的音色,"兴奋"的状态是为了取得较好的共鸣……

  以上的介绍是我经过多年演唱和教学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能很快见效果的方法。一般学生通过几节课的训练就可以在音色、共鸣和音高上取得较明显的进步。因为效果较好,才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大家,不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准确的判断性格,还有就是"小心和兴奋"的情绪状态一定要真实,一定要"动心",不动心的"小心和兴奋"的状态是没效果的。

相关文章 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孩子什么时候学琴最好?

孩子什么时候学琴最好?

如果可能,赶早不赶晚 乐器学习需要阶段性成果 儿童阶段是孩子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 了解不同乐器的学习特点 音乐接触的必要 神童故事的大肆渲染,将人们进入了一种极端的...

音乐百科 163 阅读

孩子为什么学琴?

孩子为什么学琴?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琴的问题上很矛盾:不学吧,眼看周围的孩子都在学琴,自己的孩子如果有音乐天分错过了机会怎么办;学琴吧,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是这块料,学不出来。其...

音乐百科 185 阅读

先现音介绍

先现音介绍

后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的同一声部先出现,成为前一和弦的和弦外音,称为先现音。先现音的特点是前后声部音的重复。它发生在弱拍或弱音节,时值一般较短。先现音用...

音乐百科 219 阅读

儿童学乐器的好处

儿童学乐器的好处

难得糊涂:学乐器是一件很苦的事。对于孩子,不一定有太多乐趣可言。所以家长一定要看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慎重选择所学乐器。如果让我推荐学习什么乐器,我比较倾向西洋...

音乐百科 117 阅读

戏曲音乐曲牌[绵搭絮]简介

戏曲音乐曲牌[绵搭絮]简介

戏曲音乐曲牌[绵搭絮]简介...

音乐百科 90 阅读

现存曲艺曲种[茂腔]简介

现存曲艺曲种[茂腔]简介

茂腔 戏曲剧种。或称肘鼓子、周姑子,柳腔同出于百年前流行在山东诸城、高密、胶县一带的本肘鼓调。当时只敲锣鼓,不用弦乐伴奏,唱腔下句尾音带哦嗬唵的帮腔。后来受...

音乐百科 90 阅读

适合小学生唱的歌曲

适合小学生唱的歌曲

适合小学生唱的歌 1.静静地听 2.最美丽 3.眼睛 4.跨世纪的新一代 5.踩雨 6.荷塘边的歌谣 7.槟榔树下摇网床 8.我为老师唱支歌 9.深情的爱 10.寻找春天 11.哪里有秋天 12.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13.幸...

音乐百科 167 阅读

约翰·斯特劳斯《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简介

约翰·斯特劳斯《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简介

在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中,《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是人们所喜欢的一首。这首曲子除了旋律十分动听之外,它的名字也很吸引人。 《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是约翰斯特劳斯于1867年初写成的...

音乐百科 244 阅读

现存曲艺曲种[翼城琴书]简介

现存曲艺曲种[翼城琴书]简介

翼城琴书 曲艺的一种。发源于山西翼城县一带。流行于晋南广大农村和河南、陕西等部分地区。有二百多年历史。历代较著名的艺人有清代末年的小张氏、尉老八,以及近代的...

音乐百科 91 阅读

聊聊乐器与性别的关系

聊聊乐器与性别的关系

学乐器和性别也有关系?是的。不是贬低女性,除了个别乐器,绝大部分乐器演奏技艺,女性能超过男性吗?女性一般适宜学练一些弹拨乐和弦乐,像古筝、琵琶、竖琴、月琴、...

音乐百科 166 阅读

升II级下属变和弦介绍

升II级下属变和弦介绍

升高II级音的下属变和弦只在大调中应用。在#II级音与下属音之间为减三度,因此常用第一转位,作增六度排列,形成下属系统的增六和弦组。和弦的五度音可有自然VI级或降V...

音乐百科 223 阅读

音乐家的听力保护

音乐家的听力保护

本篇音乐家的听力保护由杰拉尔德克里克斯坦撰写,他是Music Entrepreneurship Career 的创始人,现在国际上讲课并撰写各种音乐家、教育家和艺术组织感兴趣的话题。 真实故事: 一位打击乐教授担...

音乐百科 132 阅读

音乐艺考生:一定要重视“小三门”的学习!这才是学音乐的基础!

音乐艺考生:一定要重视“小三门”的学习!这才是学音乐的基础!

很多音乐艺考生都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上,不过需要警惕,小三门在考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还会起到决定最终排名的作用! // 小三门都包括哪些科目呢? // 视唱 从字面上来讲,...

音乐百科 200 阅读

音名为什么从C开始?

音名为什么从C开始?

初中音乐课刚开始学音名时,老师告诉我们,1234567这七个音的音名分别是CDEFGAB,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从C开始呢?为什么不按字母顺序用ABCDEFG,非要这么颠三倒四呢? 当时我有一个直...

音乐百科 370 阅读

学琴就是有益于大脑发育!

学琴就是有益于大脑发育!

演奏乐器对你的大脑有什么好处 我们怎么知道的呢? 大脑听音乐和做其他的区别 演奏音乐对情感方面的作用 怎么知道这些好处都是来自音乐...

音乐百科 14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