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不同的人对《平沙落雁》的理解不同,所弹出来的琴曲意境也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隐”这个核心。
关于隐士,孔子是这么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的是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
而关于隐士的志向,又要看其价值取向。比如儒家的隐士都更看重功名利禄,想要为天下做点什么。而道家的隐士则更看重心灵上的慰藉,他们更希望通过隐这个方式来安抚自己的内心,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但实际上,古代大多数的隐士都没有这种回归自然的想法,而是在人生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表面超脱,实际上仍被束缚着。而《平沙落雁》的内容,就很好的表达了这层意思,它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NO.04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现下所见的《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年),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年)。
阳光三叠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做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科普知识:唐朝人在送别朋友时,经常唱这支歌。因为全首诗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数相同,唱起来有些单调,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叠唱(反覆唱几遍),因此有了“阳关三叠”的名称。阳关三叠的唱法,据宋朝苏轼的记载,方式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叠)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二叠)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
到了明朝,唱法又有改变。明朝人田艺蘅有“阳关三叠图谱”,列举三种不同唱法,有一种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