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式璠,音乐学家,音乐活动家。1938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州;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民族管乐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
曾任中学教师。1985年,调入环保系统从事宣教工作,退休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声像室主任、副研究员。
既从事高层次的民族器乐研究工作,也涉足普及推广活动。
研究的内容:
综合研究与笛类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1979年发明的T式键是一种全新的键体系,既可利用键盖上的小孔发出半音,又开创了在有键的音孔上奏出滑音的功能,简化了键结构。 1984年,为了恢复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亲手给乐僧王宗葵复制大相国寺丢失的筹;指导北京民族乐器厂复制了北京孔庙丢失的篪、笛、箫。
1984年,发表《致陆春龄、常敦明的公开信》,明确指出“至今未发现中外历史上有能奏双音的笛子”,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设计的“T—Ⅱ”型乐理演示板,获国家专利。
为《中国音乐年鉴》撰写长达万字的条目“当代我国笛类乐器改革述评”。
参加全国第一次律学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竹笛内径》,该文总结了明代朱载堉、德国人勃姆及现代中国竹笛有关内径的理论,对现代制笛理论有一定意义。
1977年,针对现行的竹笛线谱记谱方案不便于视奏的弊病,提出了移调记谱方案,已用于香港政府出版的竹笛考级教材。
对古代笛类乐器中的篪与筹有深入研究,曾证明西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所说的把长笛截短兼做马鞭的论断是可行的,推翻了北宋科学家沈括所持的怀疑观点。
对Recorder及竹笛演奏法、教学法均有深入研究。
参与的群众性活动:
1988年,组织创作并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环保歌曲专辑《地球的孩子》,其中《流浪的燕子》、《山沟沟》等歌曲广为流传。
1994年,策划组织了千名学生参加的竹笛合奏,规模空前。
1995年,策划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埙乐队,由二十余人组成,声部齐全。创意并组织写作的埙合奏曲《治水》,展现了埙乐队独特的表现力。
利用广播、电视手段从事民族器乐宣传工作。
出自《二十世纪国乐人物志》 吴赣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