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歌剧的代表
——法国作曲家古诺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是法国作曲家,歌剧《浮士德》确定了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
这部歌剧取材于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其通常被作为“抒情歌剧”的典范,它是介乎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一种形式,篇幅比一般的喜歌剧要长大,但又没有达到大歌剧式的宏篇巨制。
其风格像喜歌剧那般轻松平易,但重视对人物心理与情感的细致刻画;没有大歌剧的沉重和夸张,更加真诚与温情,但又经常安排大歌剧形式所必备的舞蹈场面,继承了从凯鲁比尼以来的法国歌剧传统。
这部歌剧共五幕,其着重去渲染原作中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爱情故事。如今《浮士德》是一部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歌剧名作,在法国歌剧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部歌剧的剧情大概是:老哲学家浮士德不愿进行思考并产生了厌世情绪,打算饮毒自尽。这时恶魔梅非斯特费勒斯来诱惑浮士德,与他订立合约,以自己的灵魂来换取青春。这样青年浮士德娶得了年轻貌美的姑娘玛格丽特。但玛格丽特在怀孕后遭浮士德遗弃,其兄瓦仑丁非常气愤,与浮士德展开决斗。浮士德在梅菲斯特费勒斯的帮助下,杀死了瓦仑丁。玛格丽特受刺激精神恍惚,杀死了自己产下的孩子后被囚禁,并陷于疯狂。在玛格丽特被天使引向天国时,浮士德却被拖入地狱,但天使的歌声却最终使浮士德解脱。
《浮士德》起初采用喜歌剧的对白形式,后被古诺按照时尚加上了宣叙的音调;歌剧关注的不是歌德原著中深刻的哲理性含义,只是截取了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爱情故事,并附着了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人的习俗和观念。
古诺的歌剧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浮士德》,这部抒情歌剧与同年瓦格纳完成的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相比,鲜明地体现出德法两种文化的不同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