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庭教育片,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家有儿女》。这部10多年前的8.4分情景喜剧,让人看得捧腹大笑。
年岁渐长,最近重看《家有儿女》。其中有一集刘星和小雨怪母亲刘梅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
刘梅很委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反驳:“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
其实,这种情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过: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着孩子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自由快乐。
孩子的“快乐”和家长的“苦心”,究竟能否两全?
家长心里苦:“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为孩子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
之前周杰伦在演讲节目《开讲啦》中不无玩笑地谈起自己出道后,同公司的师姐徐若瑄来拍《可爱女人》的mv,“她当时是女神哎!她来拍mv,竟然问我,能不能教她弹钢琴,那时候我才发现学钢琴是对的!”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周杰伦同时也坦陈,自己小时候成绩不好又喜欢打球,考不上大学。如果不是钢琴,他不可能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华,改变平凡的人生,更不可能在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讲堂来给全国最优秀的年轻人演讲。就像小时候平凡的练琴少年周杰伦不知道有一天自己会跟偶像张学友同台演出,跟影帝周润发一起演电影。
孩子的人生有无限可能,但他暂时无法知道。
在原则性问题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是父母的责任,这当然没有错。
我一点也不喜欢钢琴,但被逼无奈的学
然而我们也见过太多不快乐的孩子。小小的年纪背负了太多的压力,甚至到了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地步。
最新一期《开讲啦》在节目中的提问环节,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向撒贝宁、李心草老师提出了困扰自己的问题,她说道:“我是一名合唱团的团员,同时也学了六年的钢琴,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钢琴,只喜欢唱歌,但是老师说想要唱好歌,就必须得学好钢琴,所以我就无奈地学了钢琴。一坐在钢琴前面我就特别难受,浑身都痒痒,所以我想问问李老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喜欢做,但是被逼无奈的做。”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许多老师、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既然喜欢音乐,喜欢唱歌,那就一定要学一样乐器,让孩子有个一技之长,即使孩子说不想学,也会逼着孩子学。
家长的态度
听到孩子的这番话,撒贝宁开玩笑的说到,“跟家长说不练,太危险”。“没什么解决办法”。
撒贝宁老师的这两句话虽然是玩笑话,但也确实体现了现在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学琴的一个态度,孩子说话是不算数的,家长说你得学,你就得学。
重在引导
对于孩子的问题,李心草老师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要是说想学好唱歌,必须弹好钢琴,我不同意,弹好钢琴一定能帮助唱好歌,我同意。”
对于老师所说我是再赞同不过的了,音乐都是共通的,如果孩子弹好了钢琴,肯定能更好的唱歌,但弹不好钢琴,能不能唱好歌呢?这也是可以的,每个孩子的天赋所在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四肢就是不协调,但上帝给了他天使吻过的声音;有的孩子弹钢琴时指法灵动,唱歌却是差强人意。
李心草老师也在节目中给全国的家长们提醒:音乐在这个世界上是最美好的事物,但现今,有很多孩子是痛恨音乐的,说着我再也不要弹钢琴了、撕谱子、和父母对着干,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阴影和伤害。
值得提到的一点就是,现在有太多的孩子不知道《小奏鸣曲》是谁作曲的、作曲家是哪个国家的,只是知道这是老师让我弹的,李心草老师作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这些都让他十分的痛心。
其实家长和老师们都应该引导孩子去了解、学习音乐,而不是局限在学习钢琴技巧、练琴、考级,这样的循环中,要多让孩子去了解每首曲子的故事、作者是在怎么样的状态和背景下创作了这样的作品、了解音乐的灵魂,这样孩子的音乐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孩子:我只是需要一点点自主权和理解
前段时间大热的节目《少年说》中那个对着镜头哭诉的小女孩令全国的观众心疼:
家长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声音,只是一味地遵从于自己信奉的原则去逼迫孩子遵守,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会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一位育儿博主在公众号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儿子说想学击剑,反复确认了是真的想学,于是买了全套的器材,报了班,爸爸每次开车送他去学,学了几节课,教练反映孩子总是躲在墙角逃避练习。想必这是让所有父母都头疼的时刻:简单的威逼利诱没啥效果,放弃吧,也不是不舍得装备和报班的钱,主要是觉得会养成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性格。
最后还是爸爸突发奇招解决了问题:爸爸没有说教,真诚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去西藏骑行时,因为太辛苦每天都想放弃的心情,告诉儿子一旦坚持下来,会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听完故事儿子的眼睛亮了,当天晚上就骑着小车车跟爸爸来了趟40分钟的骑行,回来向妈妈表示:累,但是坚持下来特别开心。
经过这次成功的体验之后,孩子对继续学击剑在心理上没有那么抵触了。妈妈又进一步跟教练进行了沟通,发现是因为同期的小朋友们都升班了,儿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对症下药之后,儿子在击剑课上也越来越活跃了。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反对兴趣班、反对父母的安排,只是他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自制力,也不一定明白坚持背后的意义,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逼或不逼,而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建立起平等的交流,让孩子尽量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一味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