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琴者初买古琴时,通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古琴那么多的样式,自己应该选购那一种?那种样式的古琴音色又为最好呢?古琴的样式丰富,为其它乐器所不及,每一种样式均有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每一款样式的背后,又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本文便以古琴的样式为题,对古琴常见的几种样式做一简单介绍,以供初学者参考。
圣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天地之灵气,借万物之精华,创制古琴,依人身之部位来命其名,由上至下,可分为琴首、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等部位,琴首的或圆或方,以及琴颈、琴腰内收弧度的或单或双等等处理,使古琴便有了不同的样式。古琴的样式,初期多是斫琴师根据琴材的大小,因材制宜,制作出不同的样式,后来又慢慢融合了斫琴师的审美元素,久而久之,古琴便形成了其独特的一种“样式文化”。可见,古琴的样式不仅是对对材料的一种选择,而成为斫琴师的一种艺术追求,同时也烙上了所属时代的印迹,甚至成为古琴断代的一个重要证据。
古琴的产生,可能要经过滥觞、萌芽、完善、成熟等一些漫长的过期,但古琴成熟后其样式的变化,我想来这可能源于某位斫琴师一瞬间的灵感。除古代一些类琴乐器之外,我们现在见到最古老的琴为唐琴,此时便有了多种样式,如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雳式等等。以唐为始,宋、元、明、清,古琴样式历代均有发展,无论是唐、宋的简,还是明、清的繁,每一种样式均是历代斫琴师的智慧结晶。明初琴谱《太音大全》中列古琴样式38种,至清代《五知斋琴谱》已发展成51种,可见,历代古琴样式之丰。
古琴样式的命名大致有二种:第一种是以人名命名,或圣人,或文人,如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等样式;第二种是以物象命名,或形象,或意象,如蕉叶式、正合式、凤势式、连珠式等。古琴样式虽林林总总,丰富繁杂,但常用者也仅数十种,本文便选举几种常见的古琴样式与大家做一介绍。
一、伏羲式——最古老的一种样式
伏羲式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原因有二:一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九霄环佩是专家考证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二是大多琴谱在列举古琴的样式时,总是将伏羲式放在首位介绍,以彰显其古,本文也遵旧法,首先介绍伏羲式。
古琴的起源多为圣人造琴说,其样式也多传为圣人所创,我想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古琴从五弦到七弦,从无徽到有徽,从仅抚散音,到丰富的左手指法,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应该不是一人所为,至少也应是几朝几代琴人的智慧结晶,所以圣人造琴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传说而已。古人作文也好,做事也罢,常有“托古”之举,一旦依附圣人之名,似乎便可传世,如中医著名的经典《内经》,书中便常有“皇帝曰”等字样,其实这并非真正的皇帝所说,只是一种托古而已。这与我们今人注重知识产权颇为不同,古人注重的是作品的传世,今人注重的则的作者的传世,今人如此看重知识产权的重要原因,无非是名利二字而已。伏羲是远古时期的一位圣人,华夏文明的始始祖,伏羲造琴说是古琴起源说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如汉末蔡邕《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伏羲造琴说或许还有其考证的必要,但如说此样式说为伏羲所创,那便只是一种传说了。伏羲时代,中国文化尚虽滥觞期,古琴的形制还未成形,更别说能创制出如此精美的器型了。可见,伏羲式也属典型的托古之作。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名为“九霄环佩”的唐琴,此琴便为典型的伏羲式。此琴杉木制,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龙池、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是为琴名。腹内刻款:开元癸丑三年斫,为著名雷氏所斫,此琴也是专家认定为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另外,同名为“九霄环佩”的伏羲式唐琴还有三张,一张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张为私人藏琴,三张均为国家级重器。
唐/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与伏羲式相近的还有一种样式为神农式,也首见于唐代,是较为古老的一种样式。神农琴首略方,琴腰仅一个内收弧形(或腰处的弧度直至琴尾),这是与伏羲式主要的差异。
唐/一池波。神农式 查阜西旧藏
连珠式——最漂亮的一种样式
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飞泉,便为连珠式的标准器。此琴杉木制,通长121、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4、1厘米,厚4、5厘米。龙池、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二字,下有“贞观二年”印章一方。此琴原为管平湖弟子山西琴人程宽所藏,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恩师李庆中先生常弹之琴,也是一张仿飞泉的连珠式,虽说是一张新琴,但音色颇佳,声大亮丽。我现在所操缦之曲,多是在恩师连珠式的古琴上学会的。我是山西人,无论是自己和唐琴飞泉的旧主人程宽同籍的缘故,还是与恩师的那份情意所至,这一丝一缕的缘份,都使自己对连珠式倍感亲切,所以个人此为连珠式是最漂亮的一种样式。
唐/一池波。神农式 查阜西旧藏
连珠式——最漂亮的一种样式
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飞泉,便为连珠式的标准器。此琴杉木制,通长121、7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4、1厘米,厚4、5厘米。龙池、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二字,下有“贞观二年”印章一方。此琴原为管平湖弟子山西琴人程宽所藏,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恩师李庆中先生常弹之琴,也是一张仿飞泉的连珠式,虽说是一张新琴,但音色颇佳,声大亮丽。我现在所操缦之曲,多是在恩师连珠式的古琴上学会的。我是山西人,无论是自己和唐琴飞泉的旧主人程宽同籍的缘故,还是与恩师的那份情意所至,这一丝一缕的缘份,都使自己对连珠式倍感亲切,所以个人此为连珠式是最漂亮的一种样式。
宋/铁客。凤势式 俞伯荪藏
元/南风。变体连珠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三、仲尼式——历代最流行的样式
仲尼式,又称为孔子式、夫子式。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除此之外,别有变化。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此样式是历代存世古中最多的一种样式,《中国古琴珍粹》一书共录入了109张老琴,其中仲尼式便有62张;《今虞琴刊》一书所载二百余张古琴,仲尼式十占其八,可见此样式流行之甚。然而从存世的唐琴来看,仲尼式在宋代以前并非十分流行,因为现在明确认定为唐琴的仅有一张,且为晚唐所制。只是宋代以后理学兴起,崇孔思潮加甚,才出现了仲尼式一霸天下的局面,至此才成为诸多样式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此样式之所以流行,原因大致有三:一因美观;二因易造;三因寓意。仲尼式琴体美观,符合大众审美心理,所以琴人多数爱之;又因其简洁,所以斫琴难度不大,对斫琴师的要求不高,以现在的古琴为例,普通的练习琴多为仲尼式,所以易造也是此种样式流行一个原因;三是仲尼式寓意丰富,其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孔子的一生几乎可以几首琴曲连起来:离鲁国,思奸臣当道,朝堂不明,愤作《龟山操》;适晋国,闻窦氏遇难,难见明君,怒作《将归操》;困陈蔡,见幽兰独放,壮志难酬,怨做《幽兰》。琴为文人修身养性之器,其样式一旦与孔子有所牵连,便更得几分文人之爱。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琴万壑松琴便为仲尼式的标准器。此琴桐木制,通长128、5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4、5厘米,厚6、2厘米。龙江、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楷书“万壑松”三字。
宋/万壑松。仲尼式 故宫博物院藏
与促尼式较为相近的一种样式为响泉式,此样式仅琴腰处的内收方折处,中间加一凸起,然后瑜腰内折处的棱角略带圆势,除此之外,别无变化,器型也较为秀美。
四、落霞式——最女性化的一种样式
落霞式很美,就如同样式的名子一样。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的两侧对称地分布有波浪起伏的弧线,整个琴体如同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落霞式为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样式,造型绮丽、流畅,既富有变化,又不失古朴凝重,为最为女性化的一种样式。
吴景略先生曾珍藏有一张落霞式的“壑雷”琴,桐木制,通长123、5,肩宽21厘米,尾宽13、5厘米,厚6、3厘米,《中国古琴珍萃》一书中定为明琴,此琴后来由苏木收藏。
明/壑雷。落霞式 苏木藏
管平湖先生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管先生衣着长袍,旁边一树龟背竹,桌上横放之琴便是著名的“清英”琴,样式为落霞式。管先生的多数名曲均是在此琴上所打谱弹出,所以此琴对于中国近代古琴史来讲,真可谓功不可没,是一件神器!此琴后由先生的弟子王迪女士收藏。
五、正合式——最素净的一种样式
古琴的样式,自明清以后,风格多趋向于华丽、繁琐,但唯有一种样式例外,那是正合式,“大巧若拙”一词在此样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此琴首、颈、肩、腰等处,浑然一体,一线直下,无一丝变化,此样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当不过。正合式为明代以后出现一种样式,因其造型素净、大方,也颇得琴人喜爱。
《古琴纪事图录》一书选入了一张名为仲令的明琴,样式便是正合式。面底俱松木制,通长116、2厘米,额宽17厘米,尾宽12厘米(因琴肩、腰等浑为一体,故只计额、尾宽),厚4、3厘米。正合式古琴传世量较少,此书中也仅录此一例。
明/仲令。正合式
六、蕉叶式——是难斫的一种样式
蕉叶式,顾名思义,因琴体像一片蕉叶而得名。蕉叶,在我国传统文化有中有很丰富的意象:窗前植一丛蕉叶,或得荫下清凉之感,或赏蕉窗夜雨之景,颇有一番诗情画意,所以此样式极俱文人气息,但也极为难斫。蕉叶式与其它样式不同的是,其它样式多是在琴的两侧有所变化,而此样式不仅在琴体两侧有变化,而且琴面也有一些变化,甚至有些蕉叶在琴底也有一些处理。琴额中央为仿蕉叶之茎,刻有一长条浅沟(有些蕉叶在琴底也有浅沟)。琴面的边缘及琴两侧模拟蕉叶有一些起伏的曲线,叶边很较,曲线自然流畅,无一丝造作之感,因此琴腹内部的处理也比一般的样式要复杂一些。另外,蕉叶式琴首的护轸也与其它样式有所不同,常见样式的护轸是左右各两个,而蕉叶之有一个,由蕉叶的叶柄弯曲至琴底充当护轸。正因为蕉叶有如此多的变化,所以此样式才成为古琴中最斫的一种样式,极其费工,也最见斫琴师的功夫。在瓷器行里,说到方器比圆器的难易程度时,常有“一方抵十圆”之说,我想蕉叶式古琴也是如此,做一张蕉叶比做几张普通样式费工,也这是普通练习琴中少有蕉叶的一个重要原因。蕉叶式古琴因为可爱,也有琴友亲切地称之为“小蕉叶”,并非是指其琴体短小。
关于蕉叶式,最早在明朝《永乐大典》中已有记载,书中说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出现了蕉叶琴,但至今并没有真正的传世实物,我们现在见到最早蕉叶为明琴。明朝一位叫祝公望斫琴师善做蕉叶琴,现在流传下来的蕉叶式古琴多是其所斫。
音乐研究所藏有一款蕉叶式古琴,无名,桐木制,通长132、5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4、5厘米。
明。蕉叶式 音乐研究所藏
除上述几种古琴样式之外,还有师旷式、子期式、霹雳式、此君式、递钟式等等,关于更多的古琴样式,读者可参阅《五知斋琴谱》一书,其中罗列了常见的51种样式。其实古琴的样式也并非简单的几句话所能交待清楚的,即使是同一种样式,在历代的不断演变中,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中国古琴珍萃》一文中:“如唐代的伏羲式和连珠式,面底较圆,肩腰转折弧度较大;宋元面弧底平,肩腰转折处棱角分明;明初则面底宽扁,有较大区别”,“仲尼式——一般来说,南宋以前是‘肩垂而阔’,琴体偏厚;南宋以来是‘耸而狭’,琴底渐薄;元至明初肩宽而扁,边棱带有圆势,万历、崇祯则肩窄棱角而分明。”总体来讲,唐琴浑圆,宋琴窄扁,琴家谓之“唐圆宋扁”。
古琴的样式因其槽腹的大小、方圆、厚薄等等的区别,所以在理论上样式与古琴的音色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但真正优秀的斫琴师,能根据每一块木材的形制特点,选择一种与此材料最为相配的样式,斫出一款最好的古琴来,所以每一种样式都应该有一种独特的音色,这也是古琴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琴的样式在对于音色来讲,并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