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写于1980年。乐曲取材于贵州黄平苗族音调,全曲分四段:引子描写苗岭山寨早晨的秀丽风光;第一段在不同音区交替奏出富有动力的旋律,表现火车由远而近通过古老苗寨的情景;第二段曲调优美,抒发了苗家儿女激动甜美的心情;第三段用滚拂、扫弦等技法,模拟苗族青年男女打着铜鼓、跳起欢乐的芦笙舞,举行通车庆典的场面。
其中内容丰富,含有摇指,下滑上滑,按音等技巧,使学者得到适当的复习和学新。
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变奏曲。这种曲式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作基础,其它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这种手法善于细腻,深刻地从不同的意境和角度,去揭示乐曲主题内容,塑造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有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贴切地表现了乐曲的诗情画意。下面就曲中的几段音乐做简要的介绍:
引子部分,乐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显示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
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变奏部分集中在每个乐段的前半部,而后半部则基本相同,也就是前变后同,故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