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1958年曾在安徽肥东地区见一农民,说他能笑着吹笛子,起初不信,后来在联欢演出时,果然亲眼目睹了他的绝活儿。只见他先把笛子横于嘴边,对准吹孔,然后翻起上唇,露出白牙,做出笑状,全仗着上齿与下唇形成一个特别的“风门”,硬是把笛子吹响了,还吹完了一-首小曲呢!
这原本也是民间艺人搞笑逗乐的绝招,但后来它在我的笛、萧教学中倒派上了大用场。它能形象生动地帮助我们直接看出上、下牙床的位置形态变动对改变“口风”方向的影响以及对正确发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牙床的位置正确了,“口风"就能如愿地吹向指定的方位(与“口风”相对的吹孔边棱),用最节省的气发出最扎实有力的音来。一般从双唇之间的“风门”发音时,牙床位置的变动会直接影响音质的好坏,但总还能吹出音来,而若将上唇翻起,全靠上齿与下唇形成的“特别风门”来发音,情况就大有不同了。只要牙床位置稍有偏差,音就发不出来了。若能以正确的牙床形态为基础,再加上双唇肌肉的配合,使“风门”更精当严密,那发音就一定会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