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演奏,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指的是提弹法和加弹法(压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运指的方向、音质音效等方面。
提弹法的运指方向是从斜下方向斜上方,也可以泛概为向手心方向提起弹奏。夹弹法是从斜上方向斜下方运指,以关节为支点发力向斜下方压奏,由此也称为压弹法。在音效方面,提弹较为清脆,音质干净圆润,夹弹法音质则较为厚重,音质饱满。提弹是悬腕弹奏的一种方法,不需要依托;夹弹则是需要名指或者小指给予依托或者支撑弹奏。
提弹法和夹弹法都各有利弊。提弹的方法是快速弹奏的重要方法,夹弹法是初学时的基本弹法,也是传统筝曲的重要弹法,有利于手型的保持和放松。提弹可以保证相当的速度,但是快速触弦的动作很容易造成遮音、杂音(指甲蹭弦的声音)等,夹弹稳随稳,但是在快速的弹奏中,尤其是在大跨度、远距离音符的弹奏中就不便捷了。
那么,贴弦指的是什么呢?贴弦指的是着弦,是在弹奏之前的一个准备。手指弹奏贴弦还是不贴弦使得古筝弹奏法衍生出多种触弦的方法,比如贴弦提弹、离弦提弹等。
贴弦提弹指的是手指在触弦的过程中,先贴于弦上,再用力弹响。贴弦是在弹响之前的一个准备,待式而发。离弦提弹是弹奏之前不贴弦,而是在弹响的同时贴弦,两个步骤是同一个步骤,没有先后之分。
贴弦提弹法是现代筝曲中快速指序的重要弹法,它可以保证手指间的连贯和衔接,使乐音连接流畅。其优点在于手指提前准备,减少触弦失误,速度也快,出音轻快便捷。当然缺点也是存在的,具体体现在在弹奏难度较大的快速乐曲、乐段时,快速贴弦的准备容易造成遮音,甚者有很大的杂音。贴弦提弹可以保证手指发力的暴发性,从而出音快捷方便。
那么,怎样做到贴弦提弹呢?或者要做到贴弦提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手型的放松与收拢。弹奏手型是否到位或者达到要求是影响弹奏速度、准确度的关键。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及和强调一下幼儿古筝教学中的问题了。一般的古筝教材和教育中,往往遵循的是从勾、托、大撮等八度对称方式铺排下来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种八度对称式的教学由于过早让儿童的手型八度打开,这样就造成了手型的过早打开,这样就违背了手掌由小生长的客观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后天稳固的练习,手型早已适应了八度对称的方式,或者手型不能再缩回最初的自然状态,由此对以后快速指序的弹奏造成了巨大的重创。
另外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手型是一种散漫的手型。这种手型不是以跟关节为基点向手心方向收拢,而是从手指根关节部位向外散发、“离心”。 过散的手型对快速弹奏提供了障碍,过散的手型使得手指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弹奏的位置,或者说紧张的状态,没有以手心为核心形成一定的向心力,散开的手指犹如离心一般,收不回来,弹弦也只能通过小臂上下的跳跃才能完成触弦的动作,由此对以关节部位为支点,从休息位置启动而瞬间发力的暴发性也就无存了。而且,散漫的手指轮下来触弦的时间也被延长了,快速弹奏也被延拍了。快速指序的弹奏中,手指各关节都参与弹奏或者准备工作,其中根关节是发力的根源和控制部位,中关节和小关节是发力的关键部位。根关节是否合理地向手心方向收拢成为快速弹奏的关键。快速弹奏的手型应该以大指为圆心,其他四指以根关节为根部向大指围拢,手心处犹如捏一个鸡蛋一样。
运动关节的错选对快速弹奏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快速指序中的贴弦提弹技巧,手指的每个关节都在起作用。其中中关节的运动又最典型和明显。根关节起着重要的过渡、支点或者带动作用,中关节则直接掌管爆发力的强弱。如果将爆发力的作用转移到根关节,那么弹奏的速度就会是另一种状态,不像中关节这样灵活了。正如我们踢腿的动作。如果将力点放在膝关节处,收起小腿,瞬间弹出小腿,则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而若以大腿根为力点,那出来的力就有些笨拙了,除非借助整个身体弹跳动作的辅助。在弹琴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多余力量的介入也是造成弹奏不顺畅、快速的重要原因。这里多余的力量指的是由手臂某部位紧张而造成、产生的力。比如小臂上下大幅度的跳跃。在弹弦时,手指的动作、掌部要随着音区、弦位的不同做相应的调整,要随着弧形的弦面做平行的移位。也就是臂部在运动中要酝酿着向前或者向后的预备动作,将手指在对的时间送至要弹的音区和弦位上,这种平行的移位给旋律的连接、音色的统一、流畅提供了方便。或者说手臂的力量应该顺着弹奏的方向走,应该是前后方向的力,而不能改成上下方向的力,否则,原本为演奏提供方便的力就成了阻力了,再或者延误了力发生作用的时间。
手指不具有独立弹弦的能力也是不能快速弹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将从手臂来的一份力气划分成均等的五份,分别分散在五个手指上。但是我们不能将这几份力气始终固定在某个手指上,因为有的手指参与弹奏,有的一直处于休息的位置。比如四点练习。参与弹奏的手指是大、食、中三个手指,那么我们应该将无名指、小指上的力气释放或者转化出去,而不能一直紧紧抓住不放,否则就造成了两指的紧张,进而影响到其他指的弹奏。有些人在弹奏时,无名指或者小指一直跟着中指跑,这实际上已经让无名指、小指承担了一部分力,然而它们却并不参与弹奏,由此力气的分散造成了弹弦手指的力气不足,也逐渐养成了无名指跟弹的习惯,而不能独立弹弦了。快速弹奏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到参与弹奏的手指是哪些,而且在什么时间该哪个手指出发该哪个手指休息都要讲究。要锻炼好每个手指独立弹弦的能力,而不能将某个手指变成另一个手指的附庸。而扫弦技巧就不一样了,中、无名和小指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单独的系统,这样发出的力气、能量才具有震撼力。
实际上,贴弦提弹又分为两种。从贴弦和弹弦动作的同时性与否划分为同时性的贴弦提弹和不同时性的贴弦提弹。前者指的是手指在弹弦的同时,另一个手指要贴在下一个音的弦上。也就是说上一根弦的弹奏跟下一根弦的贴弦是同一个步骤。不同时性的贴弦提弹指的是在上一个手指弹弦之后,另一个手指落于该弹的弦上,而且后一根弦的贴与弹是同一个步骤。其中,不同时性的贴弦提弹一般是在两个音之间的跨度较大、距离较远,以及存在逆指指序的情况下运用的。这里的弹奏就需要肩、肘、腕等支点部位的协调和帮助,要在运动中酝酿着一种平行移位的动势或者预备动作,待命而发。而不能等到了该弹奏某个远距离的音的时候,才刚意识到需要“弹跳”了,那样势必会造成明显的大跳和急躁的状态。
作者:韩建勇,1982年生于山东阳信,17岁师从山东古琴学会会长、诸城派古琴传人高培芬学习古筝演奏;在山东艺术学院期间,经常拜访山东筝派著名古筝演奏家、代表人韩庭贵先生,并受其教诲。大学四年中,学习演奏之余,潜心研究中国古筝艺术,在《民族音乐》等省级刊物共发表文论多篇,包括《谈古筝音乐的体验》、《古筝别名考与形制的历代沿革》等;现已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在《乐器》、《齐鲁艺苑》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如《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1-4》连载四期、《古典到底——筝乐中寻梦》、《王昌元筝友见面会纪实》、《古筝音乐韵之探微——兼谈古筝演奏家项斯华的古筝艺术》等(均发表于《乐器》);《古筝音乐美之鉴赏》发表于《音乐周报》等。现于杭州运作清平乐筝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