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本人是乐迷,又惯于在小说中营造小资情调,因此,《1Q84》里的人物玩玩唱机听听音乐并不稀奇。稍稍奇怪的是,村上这次对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情有独钟,在小说中反复提及,甚至作为一种共同的标签,神秘地安放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贯穿始终,就像小说中对天上时不时出现两个月亮的描写。
小说第一部开篇,女主人公青豆坐在出租车里,车上的收音机FM波段正播放古典音乐。青豆立刻识别出这是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令司机也感到诧异。青豆从事体育教练和健身服务工作(业余是伸张正义的神秘杀手),爱好的是历史和政治。她显然不是乐迷,起码此前从未买过一张唱片(她查阅《小交响曲》及其作者的资料,是后来的事),却在嘈杂的车水马龙中一下子听出来雅纳切克的作品,岂不怪哉?要知道,雅纳切克并非知名度很高的作曲家,《小交响曲》也算不上大众熟知的不朽作品。
相比之下,男主人公天吾喜欢这部作品就比较顺理成章。天吾高中时担任过乐队的打击乐手,排练过《小交响曲》。少年时对某种音乐的偏好,会形成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天吾成年后买了《小交响曲》的唱片,经常独自欣赏,再自然不过。
雅纳切克(Leoš Janáček,1854-1928,一译“亚纳切克”),大器晚成的捷克作曲家。在音乐上入门很早,创作风格受同时代捷克作曲大师德沃夏克影响较大,但直到歌剧《耶奴发》成功实现公演,其作曲家地位才得以确立,那时他已年届花甲。而他生命的最后10年才迎来其创作的巅峰。最受欢迎的管弦乐作品之一《小交响曲》,便诞生于1926年。两年后,作曲家去世。
《小交响曲》恰如其名,是一部缩微的交响曲。全曲共5个乐章,乐章最短的只有2分多钟,最长的也仅6分多钟。全曲总长,还不及他同时代的马勒大多数交响曲的一个乐章。乐曲风格辉煌,喜庆,还有点闹腾。村上不愧音乐行家,在小说中将小泽征尔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视为正宗。虽不提原因,道理却是明摆着的:小泽是日本人,在日本音乐爱好者中声誉崇高;芝加哥交响乐团向以铜管乐队素质优良著称于世。
而铜管,恰是《小交响曲》的主打乐器。此曲第一乐章刚开始,铜管家族便悉数登场,并一气呵成,持续到乐章结束。在长号、圆号、大号的引导下,小号闪亮出现,三四支小号齐鸣,却十分克制,并不张扬。该乐章的主题在第五乐章后半部原样呈现,仍是铜管配器,直至终了。木管、弦乐的表现空间,主要被压缩在第二乐章,该乐章也因此成为全曲最抒情的段落。曲中小号齐奏或合奏,平衡、优雅而极具歌唱性,需要高超的演奏水平,这都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拿手好戏。
回到关键问题:为何村上春树选择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此曲在小说中究竟有何象征意义?作者没明说,但有对命运的暗喻。在小说中,此曲一响,青豆就有“身躯被扭绞”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被她自己归纳为的“非常个人的震撼”。小说从未描写青豆对后来乐章的感觉,青豆敏感的部分在音乐的开头。开头就是前面提到的铜管乐部分,给人“堂而皇之”的印象。青豆是在第一次出场杀人之前听到的这个音乐。开头的鼓号曲在她耳中鸣响,“没准那就是开端”,她想。这里的“开端”显然不是指音乐。青豆受雇杀人的最初动机也是堂而皇之的,尽管读者读完小说脑海里可能出现“未必”二字。
也有童年回忆的意思。此曲一响,青豆身体内部的某种记忆就自然苏醒了。什么记忆?青豆自己也不清楚。《小交响曲》是作者为一个运动会而写的开场鼓号曲的拓展作品,而运动会恰是学校的常规活动。热爱运动的青豆,是否勾起了对少年儿童时代的某种回忆,或是由此联想到中学时就身材魁梧的天吾?村上在这里一直故弄玄虚。但到了天吾那头,却又明朗了,天吾阴差阳错被抽去学习打击乐器时,起初整天练的就是这首《小交响曲》。成年后,天吾喜欢听,自然有怀旧的情愫。但他与20年未见过面的梦中情人青豆共同喜欢这首乐曲,便又形成了某种宿命。
再猜下去,还会想到对乌托邦的影射。村上选择捷克的音乐作品,似乎并非偶然。捷克总让人联想起乌托邦。从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乌托邦,到捷克杰出思想家哈维尔写的种种荒诞剧和对“后极权社会主义”的批判,再到捷克拍摄的乌托邦电影。而小说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深绘里的父亲所领导的名叫“先驱”的教团般的乌托邦社会。
201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