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调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是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作品,创作于于1841—1845年间。这是一部充满爱意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他与克拉拉(Clara Schumann,1819—1896年)的爱情,可以说是舒曼对克拉拉的一场浪漫表白。
舒曼与妻子克拉拉
乐曲开头,双簧管与钢琴一先一后,分别奏出一句如同长叹一般的旋律——“dol-si-la-la”。在德语中,“dol”音恰好对应字母“C”;“si”音对应字母“H”(与其他语言不同);“la”音既可对应字母“A”,也可用其本身唱名“la”。所以这句“dol-si-la-la”就秒变成了“CHAA”或者“CHlala”,如果以古典音乐通用的意大利语来看,“CHAA”就是意语中的女性名“CHiArA”,对应其他语言中的“克拉拉”。而从德语发音来看,“CHlala”更是明白无误的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克拉拉”!
舒曼和克拉拉的爱情故事一百多年来被无数爱乐人所传颂。虽情路坎坷,但双方都坚定不移,终于冲破重重障碍,修成正果。在经历爱情之路的坎坷和修成正果的甜蜜后,舒曼对感情与生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因此进入创作高产期。而他创作的这部《a小调钢琴协奏曲》也正是他爱情、事业双丰收的见证。
1841年,舒曼仅用三个星期就完成了《a小调钢琴与乐队幻想曲》,即之后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同年 8月13日,由门德尔松指挥,克拉拉担任钢琴演奏,在莱比锡格旺德豪斯音乐会上首演。
在创作这首作品之初,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模式,希望以单乐章钢琴协奏曲的形式来表现协奏曲的风格特点并出版,但在当时的出版商认为它不符合传统协奏曲样式而拒绝出版。直到1845年夏天之前,这首幻想曲一直都是独立的作品。后来,舒曼才决定为这首作品补上第二、第三乐章,这才形成了现在这部完整的钢琴协奏曲。同年12月,这部完整的钢琴协奏曲在德国的德累斯顿首演,同样是由克拉拉担任钢琴主奏。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拼贴式音乐的典范,听起来浑然无迹。因为最后两个乐章的主题及风格与第一乐章幻想曲相同,所以此曲比其它创作时一气呵成的协奏曲,更具整体感。整部乐曲的吸引力在于戏剧性、抒情风格及梦幻般的想象力——这些素材不仅相互映照,而且共同营造出脆弱、纤巧、不断变化的平衡感。第一乐章表现出渴慕的想望之情,心烦意乱;第二乐章则是狂喜的悸动;第三乐章则绽放出热烈的火花。它的诞生见证了舒曼爱情斗争的成功。因而,这部作品富有幻想、激情昂扬,作品中既有一股鄙弃世俗、坚韧向前的斗争精神,也蕴藏了舒曼内心炽热的情感,张力十足。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人物之一,舒曼一生都在为爱情和艺术事业不懈努力着。“爱”是舒曼音乐世界的永恒主题。他曾在自己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中写道: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虚幻、空洞的无病呻吟,音乐所要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不是简单的欢乐和痛苦,它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精神情感内涵。”
在与克拉拉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舒曼写下了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大卫同盟舞曲》《新事曲》等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以见证他们的爱情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倾注了舒曼火热的心,也是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