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混编乐队而作的组曲》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确实创作日期现时仍未能考证,但相信出自1950年代后期。这是因为当中的乐章,均是取自作曲家其他作品中的段落所组合而成的。而最为人所熟识的“第2圆舞曲”为最后期的作品,是出自1955年作品99的电影配乐,因此得出这样的推论。
以下介绍是本作品被“正名”之前写成的,后来学者发现了1938年真正的《第二号爵士组曲》的曲谱,本组曲的正式称呼就被改作“为混编乐队而作的组曲”了。
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第二号》,作于1938年,共由八段音乐组成。当时,肖斯塔科维奇迷上了一种叫做“爵士乐”的东西,并想把它贯彻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而事实上,尽管30年代爵士乐在美国已经盛极一时,但老肖对爵士乐的理解却与美国的爵士乐不太一样。在整部《爵士组曲》中,几乎一丁点切分的节奏型都没有用到(切分节奏是爵士乐的核心节奏型),更不用说摇摆的节奏了。在和声方面,不和谐的和弦也少得可怜(爵士乐几乎没有规整的三和弦,多用七和弦、九和弦)。
在配器上也只是加入了四把萨克斯作为主奏,真可以说是只沾了爵士乐一点皮毛。由此看来,老肖把爵士乐大概理解成了一种流行轻音乐似的东西。在当时苏联主流文化将欧美音乐斥为“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而严令禁止时,实在不太能理解为何肖斯塔科维奇能创作出如此类型的音乐。
或许当时爵士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乐曲类型,苏联当局还不能很好的判定那到底属于资产阶级文化还是下层黑人的平民文化。肖斯塔科维奇于是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借着爵士乐的名号在当时的文化高压下创作了这样一组清新而明快的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爵士组曲》是他的管弦乐组曲中最出名的一套。当中的《第二圆舞曲》虽然短小但配器丰富,旋律简单而容易接受,是他的管弦乐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洋古典音乐的入门必听曲目。
电影《豹》的原声背景音乐就使用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意大利电影大师鲁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在1963年导演的《豹》,曾获得196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此片最后一场豪华舞会,导演用长达一小时的篇幅来造成视觉上的震撼,以映衬萨里纳王子当时的心境。影片细腻地了描绘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反映出那个变迁的时代的特色和风貌,被称为是“一部上乘的意大利史诗壁画”。
历史
老肖于1938年写的《第二爵士组曲》原稿在苏德战争中遗失,直到1999年,其某个演出版残稿才被学者Manashir Yakubov发现,由Gerard McBurney重新编辑和配器后,正式在2000年伦敦逍遥音乐节上重演。那是一首三乐章的作品,分为《谐谑曲》、《摇篮曲》和《小夜曲》。老肖也真不会浪费,《摇篮曲》在创作当年就被一鸭两吃,用到《第一弦乐四重奏》的慢板里头;《谐谑曲》则在1943年被老肖用作了《第八交响曲》谐谑曲的素材。那么现在被将错就错,通称为《第二爵士组曲》的八乐章集成曲是哪儿来的呢?学者们推测,这套曲子陆续写作于五十年代后期,大多来自老肖当时热衷创作的电影音乐,舞台音乐,譬如《牛虻》、《明亮的小溪》、《邀约》。这些曲子后来被统称为《为混编乐队而作的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各类演出的配器、乐曲编成数量非常随意,还有分出组曲之一和之二的版本。这套八乐章集成曲以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第一次完整演出是在1988年,粗枝大叶的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给它们冠了一个《第二爵士组曲》的名字,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在伦敦演出,以至于贻误后人,造成小小的混乱。不过,时至今日,从西柯尔斯基出版公司编订的老肖作品全集目录,到维基条目,都清清楚楚注明了这一错误后,唱片公司和制作公司依然惰性地将《第二爵士组曲》张冠李戴。
乐曲结构
组曲共分为八个乐章:
- 第1乐章:进行曲(March),取自电影配乐《科尔辛基娜的历险》作品59的一首进行曲。
- 第2乐章:第1舞曲(Dance 1),取自电影配乐《牛虻》作品97。
- 第3乐章:第2舞曲(Dance 2),取自芭蕾舞剧《清澈的河流》作品39。
- 第4乐章:小波尔卡(Little Polka)
- 第5乐章:抒情圆舞曲(Lyric Waltz),取自没有编号的钢琴小品。
- 第6乐章:第1圆舞曲(Waltz 1),取自芭蕾舞组曲《舞曲小品集》中的“抒情圆舞曲”。
- 第7乐章:第2圆舞曲(Waltz 2),取自电影配乐《第一编队》作品99。
- 第8乐章:终曲(Finale),和第1乐章相同,都是取自电影配乐《科尔辛基娜的历险》作品59的一首进行曲。
乐队编制
《为混编乐队而作的组曲》的编制较为接近现代管弦乐团的规模,比起两首“爵士乐团组曲”更为大型,已经是超越了爵士乐团组曲所需要的乐器合奏的编制。
- 木管乐器:短笛(兼任第2长笛)、长笛、双簧管、2单簧管、2中音萨克管、2次中音萨克管、巴松管
- 铜管乐器:3圆号、3小号、3长号、大号
- 敲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小鼓配脚踏碰钹、吊钹、钹、大鼓、钟琴、木琴、颤音琴
- 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第3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吉他、竖琴
- 键盘乐器:2钢琴、手风琴、钢片琴
在2001年的新全集中,编辑将第1、2小提琴统合为第1小提琴;第3小提琴成为新的第2小提琴,至于钢琴部分亦加入四手联弹的版本。
赏析
1. 进行曲
这是一首盛大的开场曲。一开始在全团齐奏的引子过后由小号轻快地引出第一主题,接着由弦乐重复这一主题。随后转入第二主题,是一个略带谐谑的舞曲性质的段落。接着是第三主题,由铜管奏出旋律,由其它声部奏出断奏的伴奏织体,显得尤其威武雄壮。然后又返回第一主题再反复一遍,最后再现引子。全曲在激昂的音乐声终结束。
2. 舞曲I
这是一首极为快速而欢快的舞曲。在最初乐队强有力的断奏下,萨克斯主奏出乐曲的第一主题。紧接着是弦乐一段辉煌的旋律,引出钢琴对主题的快速重复。再一次重复后,乐曲进入中段,由管乐的断奏和弦乐的连奏进行对答。随后乐曲返回第一主题,略加变化整体反复后摸进进入高潮部分,最后在管乐与弦乐的交相辉映中结束。
3. 舞曲II
这是一段诙谐的舞曲。最初木管奏出这个轻巧跳跃的第一主题,随后,由铜管的强奏和木管的对答呼应。在反复一遍后音乐进入中段,一开始由低音的三连音动机和高音声部的旋律对答,接着变成一段圆舞曲,由小号和弦乐奏出迷人的旋律,再反复前面的三连音动机后再现第一主题,随后整体反复前段的内容,音乐在木管联奏的优美旋律中结束。
4. 小波尔卡
这也是一段谐谑曲。木琴在乐队的伴奏下奏出俏皮的第一主题,随后由弦乐接过主题来重复。在一段短小的萨克斯过渡句后,由长笛、短笛在高声部奏出诙谐的旋律而形成对比。接着是由萨克斯快速音符构成的主题变化句,然后弦乐和木管继续接过主题呈示,长号的滑音更使这俏皮的旋律锦上添花。在木琴重复一遍主题后音乐进入尾声而结束。
5. 抒情圆舞曲
正如题名所示,这是一段极富表情的抒情圆舞曲,在乐队的三拍子伴奏下由中音萨克斯奏出宽广而低沉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悠远而绵长,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情。随后是手风琴奏出的迷人的第二主题,接着弦乐重复这一主题与铜管的旋律形成对答。在短暂的连接之后回到乐队全奏的第一主题,音乐在竖琴刮奏下的魔幻色彩中结束。
6. 圆舞曲I
这也是一段很据俄罗斯风格的典雅圆舞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配乐中的某些段落。首先是弦乐奏出优雅的第一主题,在管乐的一段连接后,弦乐继续奏出第二主题,接着由木管重复。随后转调进入中段,首先是弦乐背景一般的断奏,很快由铜管奏出辉煌的旋律,接着弦乐又重复先前的断奏而推进归于本调的第一主题,整体反复前段后,在盛大的全奏中结束。
7. 圆舞曲II
这是整个组曲中最有名的段落,最开始由萨克斯奏出极为迷人的第一主题,使之成为萨克斯乐队独奏最经典的段落之一。随后在木管短小的连接后由弦乐与铜管重复这第一主题。接着是乐队全奏的辉煌的第二主题,十分的悠扬而动听。而后回归第一主题,由长号独奏,随后铜管跟进。还是在一小段木管连接后又进入了乐队的全奏,之后复归于结束。
8. 终曲
快速的结束乐章,在盛大的引子之后,由木管奏出第一主题。接着是手风琴对这一主题的重复,在一段盛大乐队全奏之后,再次反复这一主题,音乐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中结束。
总的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一作品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听众不仅可以在其中享受萨克斯等乐器带来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风味,也可以领略带相当的俄罗斯文化风情。相信一定能给这场音乐会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