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卢旸
指挥家卞祖善收集其数十年间著写的大量音乐文章,集成《卞祖善音乐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7年10月出版。文集包括《乐海管蠡》《乐海回响》《乐海弄潮》3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事业的思考,展现了作者从一个本与音乐无缘的流浪儿成为音乐家的传奇音乐生涯,同时也是我国音乐历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的真实反映。
从管蠡到弄潮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管指竹管,蠡是贝壳做的瓢,意思是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卞祖善谦逊地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取名《乐海管蠡》。该书第一版于2001年出版,选编了作者多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百余篇关于音乐的文章,通过良师益友、华韵撷英、音乐指挥、交响之路、舞剧乐评、第三流派、友谊乐章和往事随笔8个部分,向读者讲述了作者不平凡的音乐之路,介绍音乐名作的美之所在,是一本融入作者亲身经历的音乐文集。2007年,卞祖善出版第二本文集《乐海回响》,选编了多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近百篇音乐文章,论及了音乐创作、音乐现象、音乐活动等,特别是着重诠释了一些指挥大师和大家,如小泽征尔、托斯卡尼尼、李德伦、彭修文、聂中明等的指挥艺术。书中还广为涉猎了西方、俄罗斯、日本等地的音乐和音乐家。通过向大师致敬、指挥艺术、音乐艺术欣赏、芭蕾名作欣赏、港澳乐讯、内地乐讯等10个部分,向读者讲述这些年间发生在国内外乐坛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乐坛各种现象做出独到而深刻的评论。卞祖善将2007年之后撰写的文章集为《乐海弄潮》,与删减补充后的《乐海管蠡》《乐海回响》共同构成《卞祖善音乐文集》。“在大海弄潮需要有勇气,有本事。”卞祖善在《乐海弄潮》中,对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和现象进一步提出自己观点和立场。
《卞祖善音乐文集》
《乐海弄潮》收录的《我国音乐出版业的学术水平亟需提升》一文,2014年连载于《音乐周报》,引起业界巨大反响。文中,卞祖善就我国整个音乐出版业编校质量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将多年来边读书、边记录的音乐出版物中的部分纰漏疏失整理出来,案例涉及多家出版社的28本著作,涵盖音乐理论、总谱、工具书等门类。文章引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音乐出版社负责人与卞祖善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图书质量的管控,甚至邀请卞祖善亲临出版社指导。“写批评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批评,而是想切实推动提高音乐出版学术水平。当初写文章的本意实现了。”
批评与被批评都需要姿态
2001年,在北京电视台的谈话类节目《国际双行线》中,谭盾和卞祖善因音乐观念问题发生冲突,话不投机,谭盾当场离座拂袖而去,这件事后来被广泛报道。卞祖善与谭盾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关注,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网上尤为激烈。那场风波持续一两年,争论从针对现代音乐观念的对话,扩大到关于音乐批评的原则问题。期间,卞祖善撰写的《谭盾交响音乐会听后感》《最可靠的检验标准是时间和听众》等文收入《乐海弄潮》。此外,曾发表于《人民音乐》的《建设“中华乐派”任重道远——写在金湘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之后》、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神话中国>的呼唤》等批评文章也收入文集。
关于批评和宽容的关系,卞祖善认为:“‘斧正’需要两方面,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要有一定的姿态。批评者要有高超的能力,被批评者要有无畏的姿态。现在的批评总是有顾虑,年长者总是提倡‘以鼓励为主’或泛泛而谈‘这是我们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私下说的和面上说的不一样,这还有批评吗?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健康的批评环境。我认为,批评首先要认真听音乐,了解作品,第二要讲真话,第三要听反批评。个人的观点要经得起时间推敲。作曲家、批评家和所有音乐工作者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一点。我希望音乐能使人高尚起来。”
孤儿院走出的音乐传教士
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他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1961年,卞祖善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乐队指挥至今,现任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会特约理事。“我是从孤儿院长大的,很难想象我会有今天。我与音乐本无缘,是音乐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音乐,音乐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个性。”卞祖善在书中回忆了儿时贫苦的生活,1949年初流浪到上海,进了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参加了唱诗班,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并且被唱诗班弹钢琴的老师黄兰玉看中,学起了弹钢琴。1950年夏,孤儿院解散,卞祖善考入育才学校,音乐组主任陈贻鑫把他引进了音乐的大门……
“我是这样从孤儿院里走出来的。如果音乐是我的上帝,那么我就是虔诚的信徒和热诚的传教士,我从来普及推广交响乐的工作,就带着这种愿望四处奔走,把我对音乐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从音乐里面感受到它的美妙。”对于音乐普及,卞祖善乐此不疲到处奔波,从中央单位到科学院研究生院,从艺术团体到大中小学,他的讲座遍地开花。“我讲过一个题目《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副标题是‘越听越聪明’。这个讲座从北京讲到南京,看到四五岁的孩子专注地跟我交流,爱上音乐,是我最愉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