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欣慰的是,此时有一位与柴可夫斯基“相识”了几十年的同行,他熟悉作曲家的“语言”,研究作曲家的情感,而且不间断地跨时空与柴可夫斯基“沟通”。在他的引领下,观众不仅踏进了圣殿,而且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作曲家的激情与豪迈,心灵在几十分钟的音乐洗礼中净化……这场音乐会就是天津交响乐团精心策划与奉献的《感受经典系列音乐会》之一——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担任乐团客座指挥的是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中央民族乐团常任驻团指挥许知俊。
国家一级指挥许知俊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作曲、指挥双学位。作为当今乐坛活跃的指挥家,他多次在国家举办的大型演出中担任指挥。曾出访德国、法国、美国、荷兰、俄罗斯、希腊、埃及、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指挥过中国歌剧《马可波罗》、《羽娘》的首演。由于在艺术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指挥奖”、“(歌剧)最佳指挥奖”、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但最令人钦佩的是,近年来许知俊指挥一直从事经典作品的普及工作,他认为艺术家最大的价值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经典作品的艺术之美。
观众的期望是我们的责任。天津交响乐团的领导和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艺术的圣殿,让更多的人感受经典的神圣,真正成为推窗人,为津城再现一道亮丽的景色。期望能变成现实吗?如何将期望变成现实,去年12月7日,首场《感受经典系列音乐会》在中华剧院上演,他们想打开的第一扇窗是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什么是“悲怆”?老柴为什么“悲怆”?作曲家的“悲怆”世界是什么样的?许知俊指挥娓娓道来的心得体会,和演奏家们的反复演奏,让人们倏然理解和感悟了许多。正如指挥许知俊体会的那样,音乐中的“悲怆”景色就是“残阳如血”般的壮美,作曲家的“悲怆”就是心灵的痛苦与挣扎,老柴为找不到光明和希望而“悲怆”。那天,观众们第一次体会到音乐中有心灵的撞击声,有痛苦的呐喊声,有沉重的脚步声,也有兴奋的呼叫声,那里有一幅斑斓的画,有一首动人的诗,只要你的视线穿过那扇窗,映入心底的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美。
长时间的掌声是观众的回应,也是艺术家们的期望,事实证明这种“感受”式的音乐会,的确使人们从经典中获得了精神享受,那一夜柴可夫斯基与天津观众在一起。
主持人:作为指挥家,你觉得这种“感受”式音乐会与其他音乐会有什么不同?
许知俊:既然是“感受”,指挥和乐团所肩负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位观众对乐曲有共鸣。没有共鸣何谈感受?以往我们的音乐会不注重观众是否听懂,是否听得进去,是否听得有感受。我是多年的乐团指挥,体会颇深的是台上人激动如火台下人平静如水,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音乐会对观众来说还不如看一场电影打一场篮球。“感受经典音乐会”的不同,在于它要和观众融为一体,用形象一点的比喻是朋友式的交谈,彼此没有顾虑和界限,我讲的你听得明白,你说的我能理解,谈完话后心里热乎乎的,增进了了解和友情。
主持人:这种期望固然很好,但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观众来讲毕竟有多重屏障,所以沟通上的困难那么多如何跨越?
许知俊:的确有很多屏障,有时间上的有文化上的也有习惯上的不同。说简单的一个不同,中国人在音乐创作方面喜欢直白,表达痛苦旋律就凄婉,表达喜悦就热烈,而且短小精悍,就像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四句话就勾勒出一个环境,就映衬出一种心情,所以中国经典的音乐作品短曲较多。但西方人不同,他们比较含蓄,喜欢大段长篇的“讲”,序曲不行再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而且他们大多不给作品命名,都是这大调那小调。不过,通过几十年的体会和理解,我认为观众没有必要了解那么多专业上的差异,而且经典也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熟悉和了解了经典中的音乐“语言”,换言之就是你被他的讲述感动了,就是听懂了。我想我们的音乐会的根本作用,就是把自己的体会讲给观众,这个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什么?他怎么表达的?你不妨可以借鉴自己熟悉和意境来想象作曲家所要展示的意境,这样理解起来就更直接和容易。
主持人:借鉴的方法虽然很好,但会不会产生误导呢?
许知俊:音乐的神奇说到底就是能打动人的心灵。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让无数人的心灵产生震撼。那些经典的交响乐,无论有题目的也好没题目的也罢,其实作曲家真正要赞美和歌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至高无上的美。这种美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准确的内含,音符不同于文字,哪是褒哪是贬,它要表达是一种没有语言可以表达的感受和情绪,作曲家希望听众和他一样爱着他的爱,痛着他的痛,只要你有感觉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我认为恰如其分的借鉴,只会帮助观众更快更好地进入音乐。比如,我体会老柴的“悲怆”中的某些意境就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残阳如血”,说到“残阳如血”许多人脑海里会顿时浮现那种火红的夕阳映照在苍茫大地上的画面,既博大又悲美,会为这种景象而感动得落泪。如果观众从老柴的音乐中体会了这些,而且被这些所感动,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吗?我体会无论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音乐,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度是一样的,人类的感受也是一样的。中国人感动会落泪,外国人感动也会落泪。我认为经典作品对于中国人的屏障就像一层窗户纸,只要捅破了再听时就有感觉了。
主持人:“感受音乐会”的意义是什么呢?
许知俊:大家都知道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天津许多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写进了音乐史,而且天津还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特别是最近,天津的经济发展很快,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一座城市,人们的文化和审美水准也应该是很高的,对经典音乐作品的了解和共鸣也应该是一流的。
我曾多次听到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对我说,国外有些人学问挺深但竟不知道中国的李白、杜甫。所以,他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李白、杜甫不只是中国的文化巨人,也是世界经典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同贝多芬、莫扎特、巴赫一样是一种高度。于是,我想如果中国人也和外国人一样,不知道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李斯特,不也一样是不了解人类艺术的一种高度吗?
天津是一座开放的现代都市,人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有更高的审美水平,应该更多地了解和接近这些不朽的经典。所以,我觉得音乐会意义就在于此,它可以带着人们认识和领悟一种高度,让观众感受一步一重天。
当然,接受天津交响乐团的邀请,我自己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期望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从经典中感受到另一种美。分享是一种幸福,无论从指挥家的角度还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当他获得了一种独有的美的感受时,都会有一种冲动,就是通过更多的人感受来证实这种美好。
主持人:《感受经典系列音乐会》是一个系列,现在已经举办了柴可科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两场,以后还准备以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为契入点呢?
许知俊:说实话,我们还在精选。我们希望找一些有代表性,观众相对熟悉的作曲家的作品,有这样的基础以后,观众再去欣赏其他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就容易一点。这就像大家要走一条陌生的路,我们带着观众先走上一段了解基本路况和大方向,等到大家相对熟悉了一些,心里有底儿了,再走远路、岔路就任驰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