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声(1904—1942),作曲家,指挥家。广东中山三乡人,原名厚湖,后改名志声。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考入里昂音乐院作曲系,并于193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时获金质奖。1937年回国,赴云南江中山大学任教。在巴黎音乐院指挥班以优异成绩获两枚“贡固书”———竞赛金奖毕业。从B.H.比塞学作曲,从P.戈贝尔学指挥。成为指挥法国交响乐团的第一个中国人。并被法国全国文学家、作曲家学会吸收为会员。1940年起在重庆实验剧院任教,次年受聘为中华交响乐团指挥,演出了莫扎特、贝多芬、罗西尼等作曲家的作品。作品富于民族特色,有歌剧《郑成功》(未完成)、《弦乐三重奏》、合唱曲《满江红》、女声独唱曲《泣女》等。
生平
郑志声190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 我国最早的专业指挥家首推郑志声。从1927年起,他先后在法国里昂和巴黎的音乐戏剧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学院作曲与乐队指挥奖。曾指挥该院管弦乐队公演。“七·七事变”后返国。1941年任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该乐团演奏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及他自创的《满江红》和《郑成功》片断。他的指挥风格严谨,乐曲处理生动,是一个颇有才华的指挥。可惜他于1942年12月逝世于重庆,时年38岁。
郑志声原名厚湖,因立志献身音乐,改名志声。1911年12月19日生于广东中山县,父亲为广州香港间一铁路小站的站长,母亲去世比较早,有兄、弟、妹各一人。 鸦片战争后,广州开沙面为租界。法国天主教在此开办圣心中学。1922年郑志声入圣心中学读书。校长为法国天主教神父,懂音乐,为作弥撒的需要,组织了学生管乐队。1922年入广州沙面圣心中学读书,1927年毕业,改名志声,赴法国学习音乐。先入里昂音乐戏剧学院,毕业后入巴黎音乐戏剧学院深造,师从B.H.比塞学作曲,师从P.戈贝尔学指挥。 1935年毕业,以优异成绩获作曲与乐队指挥奖,并指挥了学院管弦乐队的公演。同时,他还获得巴黎塞撒·弗朗斯音乐学校的毕业文凭。后在巴黎高等音乐戏剧专门学校任教,为电影配乐,并被吸收为法国全国文学家与作曲家学会会员。
留法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留法学生组织的抗日联盟,并和冼星海等人组织了中国留法音乐学会,立志发展民族音乐。1937年7月回国,先在云南中山大学任教,后于1940年9月到重庆国立实验剧院任教。1941年下半年,兼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郑志声传世作品极少。
他在法国写的作品,回国时都留在香港,已下落不明,仅知其中有以广东音乐《昭君怨》改编的带钢琴伴奏的提琴曲。现存作品有:以岳飞词谱写的、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满江红》,歌剧《郑成功》片断的乐队曲《早晨》、《朝拜》等。此外,还有弦乐三重奏1首、女高音独唱曲《泣女》1首以及为《无锡小调》编配的钢琴伴奏等。从中可看出他的作品民族风格鲜明、结构严谨、和声丰富,能以简练的手法取得生动和新颖的效果。郑志声曾指挥中华交响乐团演出了W.A.莫扎特、L.van 贝多芬、F.门德尔松、G.罗西尼等人的作品及他自己的作品《满江红》和《郑成功》片断,他对乐曲的处理生动、严谨,受到当时重庆文化界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