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琵琶
琵琶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当代琵琶基本构造
部分演奏技法
乐曲《十面埋伏》
琵琶,也称批把,是我国具有浓厚民族特性的一种弹拨乐器,根据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其名称主要是根据弹拨动作批、把演变而来。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它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良,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竖置形态,并逐渐成为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弹拨乐器。
#01·· 当代琵琶基本构造 ··
形制···
据中国琵琶艺术《中国华乐大典·琵琶卷》,从形制对其划分,琵琶主要包含四大类,即三弦、阮咸、五弦、四弦琵琶。区别在于流行的年代与区域。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琵琶形制为曲项四弦琵琶,其形制由头部、颈部和腹部三部分构成。具体构造如下:
一、头部
1、琴头:琵琶的最上端部分,通常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比如牡丹花、如意、凤尾等样式。
2、弦槽:位于琴头下方,是用来放置琴弦的地方,起到固定琴弦位置的作用。
3、弦轴(琴轸):又称弦轸,弦轴的主要作用是匝紧琴弦,通过旋转弦轴可以调节琴弦的张力,从而改变音高。
4、山口:用来确定琴弦有效振动部分的上方起点,也起到保持弦距的作用。
二、颈部
1、相:琵琶颈部所镶嵌的四块或六块山形物,用以确定音位。
2、琴颈:连接头部和腹部的部分,起到支撑和过渡的作用。
3、琴枕:位于琴颈的末端,靠近腹部的位置,起到支撑琴弦的作用。
4、凤凰台:琴颈背面的一个附属部分,通常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三、腹部
1、品:琵琶、月琴上的弦枕木统称为品,也称柱驹。品的作用为按音,通过按压琴弦在不同的品上,从而使振动频率不同,音的高低也就发生了变化。
2、琴面:即琵琶的面板,面板是琵琶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好坏。
3、琴背:琴身的背面部分,使用质地坚硬的老红木、紫檀木、花梨木或杂色木等较硬的整块木料制作而成。琴背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琵琶的共鸣效果和外观。
4、琴弦:琵琶有四根琴弦,最细的为一弦,最粗的为四弦,琴弦上端匝系在琴轸上,下端穿系在拂手的各个弦孔内。
5、拂手(复手、覆手):在琵琶面板下方,上有四弦孔,用于挂紧琴弦。
#02
·· 部分演奏技法 ··
技法···
在对琵琶的基本形制有了初步了解后,下面对演奏琵琶时左、右手部分主要技法进行介绍。
——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
一、右手演奏技法
一、弹、挑:弹用右手食指指甲端触弦,由右向左弹出,音色清脆饱满;挑用右手大拇指指甲端触弦,由左向右挑进,发出的音色与弹相似。
二、滚奏:滚奏是快速连续的弹挑,在演奏时,手部动作较小, 且保持均匀。
三、轮指:五指依次触弦的颗粒连起的长音,具有线条形、歌唱性。
二、左手演奏技法
一、吟揉:吟揉是琵琶左手基本演奏技法,左手手指按住琴弦,在一定范围内有频次地摆动,改变音波达到润色的效果。
二、推拉弦:推拉弦是琵琶演奏重要技法之一,通过左手手指对琴弦的推与拉,改变原有按音的音高。
三、滑音:在演奏中,滑音可以自然地连接两个音符,并具有歌唱性的效果。传统琵琶技法中,滑音分为绰(上滑音)和注(下滑音)。
转轴拨弦三两声——听见琵琶
转轴拨弦三两声——听见琵琶
上方视频为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的片段,在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弹、挑、滚奏、轮指等右手技法,以及吟揉、推拉弦等左手技法,展现出了月夜春江上的无限美景。
#03《十面埋伏》 ·
传统乐曲
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刘邦部下的将领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了这一场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展现了汉军得胜之时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乐曲分为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呐喊、凯旋、收阵回营等片段,将旌旗密布、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演奏中,运用了丰富的琵琶演奏技法,如在描绘战争时,主要运用到夹扫、绞弦以及滑奏等技法,对刻画千军万马的厮杀场面和马鸣人叫的壮观景象极具适用性。
转轴拨弦三两声——听见琵琶
转轴拨弦三两声——听见琵琶
如今,琵琶不再局限于传统民乐领域,也出现在流行音乐、电影配乐等方面,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被更多人所了解,展示着其无尽的可能性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