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了很久的陶笛了,每每听到自己的陶笛音色对比老师的陶笛音色,总是差一些韵味,那么如何才能奏出美妙的音色呢——
思考1:在通透空幽乐器的表达上,乐器本身的确有着比较大的占比。
有关音色的理解,每个人都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到底是取决于人、还是取决于笛,有时候的确是见仁见智。就动漫空灵、小型爵士(这里想说明一下,不要把任何形式的音色,都充斥在爵士当中)来讲,在受西藏阿民的帮助下,尝试过日本的Osawa的陶笛之后,管腔之间的顺滑过渡,笛身的柔和振动反馈让人心旷神怡,的确不得不承认在该类乐曲的表达上,通透乐器的确无与伦比。有时候在收听天籁之声,笛友们似乎也没有必要气馁,毕竟陶笛乐器本身,也占据了至少40%以上的占比。
从乐器学习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绝对不存在什么过渡之说,在初学阶段更应该选择最为优质的,最为适合自己的乐器,相信一个好的乐器,会像灵魂伴侣一样,与演奏者不断发生正向的心声反馈,指引走向正确的前进之路,陶笛作为一个音准与音色平衡难度较大的乐器,更是如此。
思考2:对于吹管类乐器,任何的指法指序的简化都是前进的重要信号。
说实话,在与众多笛友的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未经过系统学习的朋友占比较多,对所谓 “高手” 的认知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误区。
“这个老师太牛了,能演奏这么快的曲子。。。。”
“这个曲子指法这么别扭,我要练几年?”
类似于这样的喝彩,我个人还是表示有一些失望的,对于个人表现欲望较大的一个民族国度,大家想展示自己的高超技巧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对于任何一个乐器,技巧都是乐器活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对于一个以音色取胜的管乐,“快”、“别”、“花”难以成为一个乐器真正的灵魂,气息的控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管乐演奏之道。
对于吹管类乐器,任何的指法指序的简化都是前进的重要信号,感谢周子雷及国内各位老师,在指法统一以及半音阶化做出的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外最能体现陶笛匠心的,一方面在于音色的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指法的简化。指法愈发简化,陶笛越有未来,想一下尺八的五孔之大道极简,不难领会这一点。
所谓“按对”了键位,选择了“正确”音准也只是演奏正确的基础中的基础。况且从目前笛友呈现的作品来看,包括本人在内,也没有太多的朋友能够在这个基础中的基础,进行正确的表现,那就更不要说“会吹奏了”。作为音乐的学习者,最不可取的就是打着让大家指导的说法,抱着让人捧喝的态度进行“作品”的分享。
这里给大家的建议就是,陶笛大师的大曲的演绎,即使是我们认为简单的《故乡的原风景》,都饱含着几十年的无限积累,也值得我们不断摸索。不要集中注意力在指法,也不要时时炫指法的神速,如果一个曲子只是纯粹地快,如果你真心喜欢,可以慢速多多练习,相信可以熟能生巧,经年累月演奏心里所想。
思考3:重吹的“加强”,更多是加强了笛身,而不是更强的吹奏能力
如今在选购陶笛上,尤其是AF/AG两种多管腔的陶笛,笛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在于重吹与中吹选择,当然每次我都会根据演奏者的作品风格,进行合理的建议。不过每次当我推荐中、轻吹乐器的时候,学员却又开始质疑自己能力。
这里我要澄清一点:
重吹 不等于 牛逼!
重吹 不怎么 牛逼!
重吹 一点也不 牛逼!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尤其在最近经过几个月的巴洛克木笛、琴箫(细管箫)两类轻吹乐器的研习后,我甚至发现轻吹在某些场合需要比重吹更稳定气息控制。
重吹更多只是一种气息习惯的表现。很多的演奏者,有些是从竹笛、笙等乐器同质化转换,有些是从萨克斯风,单簧管等西洋乐器同步研习,该类气器相对嘴部肌肉的控制力要求较大,自然而然在吹奏陶笛时,更适合相对更加用力的气息方式,而轻吹陶笛则容易偏高,在吹奏过程中会产生较为明显不适,当然经过一段的吹奏之后,能同时驾驭轻、重吹才是能力的真正体现。
对此,我的建议如下,但并不绝对。
动漫、轻爵士流行(R&B、蓝调)采用通透中轻吹,
古典、新世纪,国乐风采用重吹。
思考4:气声的控制是陶笛音色千变万化的基础
很多朋友不喜欢陶笛的气声,说实话,我也不喜欢气声,我甚至一度把气声的大小作为了乐器品质的重要评判标准,但是这里想表达一个重点观点:
陶笛的气声,即使是重吹型陶笛,也是可以通过口腔管腔去控制的,而且演奏古风乐曲之时,气声也是陶笛独特的魅力,增加了陶笛的辨识度。
陶笛的音准,是由发生有限振动期间的气流量决定的,所谓气流量,你可以理解为两个水笼头,一个笼头粗,一个笼头细,如果流量想一样,那么细的笼头就要更快的流速。对于陶笛来讲,如果在口腔比较小的情况下,为了音准导致流速过快,就会产生较大的气声,以及尖锐的刺耳声,这种情况更适合大张力乐曲。在演奏空灵乐曲时,我们要打开喉腔。打开喉腔,增大我们的气流量管径,在缓和流速下,达到需要气流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又准又好听,即使是重吹陶笛,我们也可以自如表现。
口腔大小的变化,配合气颤音在速频,幅频的变化,就成为了陶笛音色千变万化的基础!
思考5:技巧的表达只有刚刚好,“过度发挥”难逃滥炫之嫌
”老师,这一块要采用什么技巧?怎么样显的厉害一些?“ ——心态的失衡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练了几个月的厉音“ ——陶笛魅力的误读
”打音,叠音不知道什么地方忘了用了?“ ——没有正视技巧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我的曲子用了很大的张力?“ ——过度表现画蛇添足
对于乐曲的吹奏,当然毫无疑问,音准永远是基础中的基础,熟练地进行乐谱的背诵,是我们完整进入音乐表达的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在未来的吹奏中,尤其是管乐的吹奏,在做为主要旋律的角色时,背谱是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技巧?为什么要用技巧?
最近有幸结识了台湾空幽轻新的陶笛演奏家——刘永泰师,其最近一个朋友圈长文令我茅塞顿开,但或许道理也比较简单,那就是技巧的应用——无论是气息的技巧,还是手指的技巧——是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通过以装饰音主要表现的技巧的应用,形成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高辨识度的音乐风格。
从这一点来理解,熟练地掌握各项气息、舌头、手指的技巧,是在进入音乐后,形成风格的必要条件。
但是技巧用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大家在上周子雷老师的课程的话,不难发现,老师每次在讲解的过程中,都会提倡技巧的”举一反三“,并以”本次吹奏为准“,并在每次的示范中,给大家呈现着不同的惊喜。
为什么要以”本次吹奏为准“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那就是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不是为装X服务的。陶笛要用技巧,但绝不依赖技巧!对于技巧的表现,永远也只有刚刚好,过度的发挥让大家狂捧,也是给自己的肤浅创造扩大的机会。说实话,过度表现技巧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候也难免狼哭鬼嚎,如果不是为了音乐的演绎,或许一些技巧应用简单的朋友往往更加动听,起码表现了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期待大家的叫好。
如何解决乐曲的技巧表现问题,尤其是业余演奏者?答案很简单,就是多多多聆听原创者对音乐的表达,领会乐曲的演绎,深刻结合自身的阅历,自己的音乐理解,以模仿为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表达音乐为基础初衷,演奏好听音乐,到位即可。
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陶笛演奏进入瓶颈期之后的几项思考,或许在未来的吹奏生涯中:
对于自身,我会更加集中精力拓展单管陶笛的表现空间,增强陶笛作为一个灵魂乐器的音色辨识度,提升其乐器音乐性的不可替代性。
对于亲爱的学员们,我将进一步摸索陶笛音色的优化空间,将众多管乐的气息技法“因地制宜”进行嫁接,让大家不再依赖电子设备的自欺欺人,更好的沉浸在自己的真实声音中。
吹好听的陶笛,我们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