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
文/宋大年
中州派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高古端严、宽宏苍老”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著称于世。在历史上中州琴学曾出现过三次高峰,以蔡邕、阮籍等为首的汉魏时期,以朱文济、义海等为首的北宋和以王善、李郊等为首的清代。但到了上个世纪中叶以后,中州派的琴声已渐成绝响。所幸的是,在现存的琴书谱集中,中州派还有多部琴谱传世,分别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张进朝撰辑的《玉梧琴谱》、清朝初年佚名手抄本《琴书千古》注⑴、干隆四年(1739)王善撰辑的《治心斋琴学练要》、干隆十六年(1751)李郊撰辑的《颖阳琴谱》和清干隆三十一年(1766)崔应阶撰辑的《研露楼琴谱》等。有琴谱在,我们就可以通过打谱去发掘中州派的琴曲。琴学大师顾梅羹教授讲过:“要想打出某一部琴谱中的琴曲,首先要研究那部琴谱中的指法谱字,按照该谱本对谱字的解释来处理。”我们要发掘中州派的琴曲,当然首先要研究中州派琴谱中的指法谱字。为了打谱时应用查找方便,本文就对上述几部琴谱所记载的近两百个指法谱字进行整理归类,分别将原文录出,以便保持每部琴谱所特有的指法风格。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对谱字的解释,以供大家参考,也可省琴友同道索检之劳。
右 手 指 法
擘
《玉梧琴谱》 |
擘也,大指入絃。 |
《琴学练要》 |
大指甲肉兼用向外弹也,因间三间四相隔远故用擘托,大小间勾禁用。 |
《颖阳琴谱》 |
以大指入絃,向身内弹入为擘。纯用甲音。 |
《研露楼琴谱》 |
大指向外为擘。 |
托
《玉梧琴谱》 |
托也,大指出絃。 |
《琴学练要》 |
大指纯用甲向内弹也,擘、托俱将手竖立起,单动大指。 |
《颖阳琴谱》 |
以大指出絃,向徽外弹出为托。取音宜甲肉相半。 |
《研露楼琴谱》 |
大指向内为托。 |
提擘
《琴学练要》 |
提擘:大指肚提起七絃一放有声,如开弓放矢之状,有用大、食捻七絃一放者,大禁。 |
《颖阳琴谱》 |
擘托:以大指先托后擘。 |
意见:擘、托两法古今相反。在此列举的中州派的四部琴谱中有两部使用的是古法,由此可见中州琴派是十分重视和保留传统的。在弹古法的“擘”时,唐代陈拙讲到“尤贵用肉,当斜指、使弦自使指面上过‘擘’出向岳”。出音以雅、壮为美。
在弹古法的“托”时,音取纯甲。要做到出音坚实有力,又要有用力而不觉的形态为妙。《颖阳琴谱》和《玉梧琴谱》中的今法在演奏时亦要有相同效果。
在《琴学练要》中还提到了“提擘”这个指法,解释得也很生动详尽。“提擘”在其他的琴谱中并不常见。
抹
《玉梧琴谱》 |
抹也,食指入絃。 |
《琴学练要》 |
食指用甲尖向怀内一抹也。 |
《颖阳琴谱》 |
以食指入絃,取音宜甲肉相半。 |
《研露楼琴谱》 |
用食指入絃向内,以甲尖端正而抹之。 |
挑
《玉梧琴谱》 |
挑也,食指出絃。 |
《琴学练要》 |
食指用甲尖向外挑也。 |
《颖阳琴谱》 |
以食指出絃,纯用甲音。 |
《研露楼琴谱》 |
用食指出絃向外,亦须甲尖端正挑出,必得从空悬落者佳。 |
抹挑
《琴学练要》 |
一絃两声也,或散或按必先抹而后挑,二絃犹用,一絃绝无。 |
《颖阳琴谱》 |
以食指先抹后挑。 |
《研露楼琴谱》 |
食指先抹后挑。 |
意见:“抹”这个指法四部琴谱大致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颖阳琴谱》主张宜甲肉相半,而《琴学练要》和《研露楼琴谱》主张用甲尖抹弦,取纯甲音。我认为还是应该甲肉相半出音为宜,因为就音色来讲,甲肉相半比用甲尖出音显得更加中正平和。《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中在讲“抹”时也讲到“如纯用甲,则声多浮暴。法以箕斗上,指头肉处抵弦,先肉后甲”。另外,在演奏旋律比较急速的琴曲时甲尖也不易找弦出音。故此还是《颖阳琴谱》对“抹”的解说更加合理些。
“挑”这个指法《研露楼琴谱》解释得较为详尽些。点出了挑的两个要领:正锋弹出、当空下指。
“抹挑”连用时,《琴学练要》提到了一点:“二弦犹用,一弦绝无。”这是古琴演奏中的一个约定俗成,在演奏中一弦只用“勾剔”而不用“抹挑”。
勾
《玉梧琴谱》 |
勾也,中指入絃。 |
《琴学练要》 |
中指入絃曰勾,甲肉相半也。 |
《颖阳琴谱》 |
以中指入絃,取音宜甲肉相半。 |
《研露楼琴谱》 |
用中指入絃甲尖相半为勾。 |
剔
《玉梧琴谱》 |
剔也,中指出絃。 |
《琴学练要》 |
中指出絃,纯用甲也。 |
《颖阳琴谱》 |
以中指出絃,纯用甲音。 |
《研露楼琴谱》 |
用中指出絃为剔,剔不可太剛,太剛则暴,指不可太深,太深则濁。 |
勾剔
《琴学练要》 |
此勾剔合作,或散或按应用两声,六絃犹用,七絃绝无。 |
《颖阳琴谱》 |
以中指先勾后剔。 |
《研露楼琴谱》 |
中指先勾后剔。 |
意见:“勾”这个指法《琴学练要》和《颖阳琴谱》均主张为甲肉相半。独《研露楼琴谱》提出“甲尖相半为勾”。细细想来,若用“甲尖”何来“相半”?因此,我认为《研露楼琴谱》此处对勾的解释是一个笔误,或印刷时的制版错误,也应是甲肉相半才对。“勾”的要领为“重抵轻出”,然而不可太猛,最重要的是“轻出”两字,须细细体会,加以琢磨。
“剔”的指法四家琴谱均一致,其中以《研露楼琴谱》解释得最为详尽。“剔”音须刚健劲拔,中和有力。然而不可太刚,太刚就会粗暴。也不可太猛,太猛则浊俗。
打
《玉梧琴谱》 |
打也,名指入絃。 |
《琴学练要》 |
名指入絃也,但名指下懸,余指宜直,此专用在一二絃散声应六七絃前韵也,余絃禁用。 |
《颖阳琴谱》 |
以名指入絃。 |
《研露楼琴谱》 |
名指向内入絃为打,而有金石之声,一二絃散声常用。 |
摘
《玉梧琴谱》 |
摘也,名指出絃。 |
《琴学练要》 |
“摘”:名指出絃,以名指曲其下节直其上节,或联三联四一路摘去,其絃数随谱中用。 |
《颖阳琴谱》 |
“摘”:以名指出絃。 |
《研露楼琴谱》 |
“摘”:名指入絃摘出为摘,必欲伶俐。 “打摘”:名指先打后摘。 |
意见:“打”这个指法《琴学练要》的解释涉及到了手势,《研露楼琴谱》的解释提到了出音的音响。两部琴谱一起参看,就更加详细明了了。
《研露楼琴谱》对“摘”的解释出现了一个“入弦”的笔误,应该改为“名指出弦摘出为摘”。这从其前“名指向内入弦为打”便可以证明。
“打摘”连用时“打”后可自然落在次弦之上,为“摘”作好准备,就势“摘”出即可。
轮或称全轮
《玉梧琴谱》 |
輪也,用名中食三指摘剔挑连发之。 |
《琴学练要》 |
名中食三指同曲,向外出絃,摘剔挑次第连发共三声也,惟七絃独用之。以食指挑抹挑者大禁。 |
《颖阳琴谱》 |
以名中食三指,次第而发曰全輪。 |
《研露楼琴谱》 |
名中食三指次第而发出絃。 |
半輪
《琴学练要》 |
谓用中剔食挑次第而发也,较全輪略缓。 |
《颖阳琴谱》 |
以中食二指,次第发之,曰半輪。 |
《研露楼琴谱》 |
用名中二指如前法。 |
剔挑
《琴学练要》 |
亦一絃两声,先剔后挑也,双抹、双勾者大禁。 |
意见:“轮”指出音贵在清亮圆活为妙,要有珠落玉盘之意。是以“纯用指力,故须练指极劲,方得清脆之响”(《桐心阁指法析微》)。“轮”有缓急之分,随曲中演奏的节奏而定。
“半轮”有用名、中二指的,也有用中、食二指的,均可。
其他的琴书中在解释“剔挑”时,多称之为“半轮”。还有一说,“剔挑”即是“倒涓”。在《琴学练要》中除了“半轮”外还有“剔挑”这个指法。显而易见《琴学练要》是将这两个指法区分开来的,可能有取“倒涓”之意。
撮
《玉梧琴谱》 |
撮也,用食中二指间絃撮之。 |
《琴学练要》 |
食挑中勾两指并下也,或一按一散或俱按俱散,两指两絃挑勾齐响也,大小间多用。 |
《颖阳琴谱》 |
以食指挑,中指勾,齐弹如一声。 |
《研露楼琴谱》 |
食指挑,中指勾,齐起如一声。 |
反撮
《琴学练要》 |
食抹中剔也,谓二指内外各一分,两絃齐响也。 |
《研露楼琴谱》 |
食指抹中指剔,两絃如一声。 |
大撮或称齐撮
《琴学练要》 |
中勾大擘,二指并下,齐起同声,一六、二七絃多用之。反者,中剔大托二指中分两絃齐响也。 |
《颖阳琴谱》 |
如以大指托七絃,中指勾二絃,两絃如一声也。 |
《研露楼琴谱》 |
如擘七勾二两絃亦同声。(《研露楼琴谱》称之为齐撮) |
意见:无论撮、反撮、大撮(齐撮)均要两指同时均匀发力出音,不可一轻一重。更不可下指前后有别弹出两声。不能过重,过重则粗俗,应以隐隐相合、如闻钟声为妙。
《研露楼琴谱》和《颖阳琴谱》中的“齐撮”从其解释来看和《琴学练要》里的“大撮”是相同的,是一法两名。
掏撮三声
《琴学练要》 |
以左手名指向十徽按七絃,即以左手大指向九徽一搯,搯毕即用右挑勾四七絃一撮,如是者三,故曰搯撮三声也。 |
《颖阳琴谱》 |
一搯一撮二搯一撮,共五点。 |
《研露楼琴谱》 |
此结束声也,又大指爪起为搯,假如名指按七絃十徽大指於九徽间一搯,右即一撮,次二搯又一撮,总名曰搯撮三声,计之则三搯两撮。 |
意见:“掏撮三声”多用于段落的结束,在以往的琴书谱集中大多不记“罨”声,而在实际演奏中却有“罨”声。这一点在顾梅羹教授的《琴学备要》和彭祉卿的《桐心阁指法析微》中皆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琴学练要》对“掏撮三声”的解释和其他两家不同,它是“罨掏撮、罨掏撮、罨掏撮”,而《颖阳琴谱》和《研露楼琴谱》的解释则是“罨掏撮、罨掏罨掏撮”,这只是各家的传授不同而已。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罨”和“掏”均是虚音不可用力太过,若弹的太猛,则有喧宾夺主之感了。
抹勾 叠涓 累
《琴学练要》 |
“抹勾”:亦一絃两声,必先抹而后勾也。 |
《研露楼琴谱》 |
“叠涓”:一絃两声用抹勾急弹,先抹后勾取相连之声。 “纍”:即抹勾。 |
意见:“叠涓”两指叠连相逐,如同涓涓滴水。其势又如同天马攒蹄。食指下指较轻,中指下指较重,食指引中指而发之(动作的关键就在这个引字上)。取音以连贯清润为妙。
琴语有云:“抹勾连,谓之涓”(《琴书大全·成玉磵指法》)。“抹勾”即“叠涓”的别名,也有一说“抹勾”比“叠涓”稍缓。《研露楼琴谱》将“叠涓”和“累”(即抹勾)分开来记,肯定是有其用意的。所以在《研露楼琴谱》中“累”和“叠涓”要分别对待,“累”应缓作,“叠涓”则须急弹。
双弹 三弹
《玉梧琴谱》 |
“雙彈”, 雙彈也,以大指握中食二指。 |
《琴学练要》 |
“雙彈”,名指向十徽按七絃散六,大指以中食二指作圈,剔挑六七两絃齐响也,然较半輪重而快,看后双弹手势便知作圈之妙。 |
《颖阳琴谱》 |
“雙彈”,先剔两根絃如一声,后急挑两根絃如一声,剔挑二声急急而作,是双弹也,剔挑一根絃是半輪也,以剔挑两根絃,为半輪者非。 |
《研露楼琴谱》 |
“雙彈”,大指握中食二指先剔后挑两絃如一声。 “三彈”,大指握名中食三指摘剔挑两絃作三声。 |
意见:四部琴谱对“双弹”的解释是一致的,而且《琴学练要》和《颖阳琴谱》还拿“双弹”和“半轮”做了比较。弹“双弹”时下指的位置须向左靠些,在一至三徽间为好,下指须捷动有力,先重(剔)后轻(挑)。其势如寒鸟啄雪之状为妙。《玉梧琴谱》对“双弹”的解释似有残缺,应再加上向外弹出“使两弦如一声”就完整了。
“三弹”的弹法和“双弹”大致相同。只是多用了一个名指,共弹三下。
历
《玉梧琴谱》 |
食指连挑两絃或三絃。 |
《琴学练要》 |
食指连挑两絃也,如当急,则以急字冠歷字上。 |
《颖阳琴谱》 |
以食指连挑两根絃。 |
《研露楼琴谱》 |
连挑一二根絃。 |
剔歷
《颖阳琴谱》 |
中指先剔食指后歷。 |
意见: “歷”法食指略悬(手腕向上微抬)使食指甲尖从弦面轻轻浮过。取音贵在轻、急、连、明为妙。在实际演奏中歷也可以作“挑” 来用,如“歷”单弦便可作“挑”来弹。
“剔歷”要注意“剔”和“歷”的连贯性,这个指法现在已经不常用了。
臨
《琴学练要》 |
或散或实,食指连挑数絃,其声不断也,起落随谱中用。 |
《研露楼琴谱》 |
食指一路滚去为之。 |
意见:“臨”的手法、取音与“歷”相同。在《琴学练要》和《研露楼琴谱》中都没有规定“臨”几根弦,一般来讲七至二弦均可用“臨”。
一般来讲“臨”是一个专用于泛音的指法,但《琴学练要》中讲“或散或实”,唯独没有提到泛音,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地方。
半鎻
《玉梧琴谱》 |
“小鎻”:小鎻也,抹挑三声。 |
《琴学练要》 |
“半鎻”:一条絃上中剔食急抹相连也。 “小鎻”:一条絃上中剔食急抹挑共三声也。 “短鎻”:食抹中勾一息又用前“小鎻”共五声也。 “大鎻”:食抹挑又抹勾息又用“小鎻”共七声也。 “長鎻”:同大鎻息又加抹勾共九声也。 |
《颖阳琴谱》 |
“小鎻”:一根絃上用中指剔,食指抹挑共三声。 “長鎻”: 一根絃上用食指抹挑又抹,中指勾剔,食指又抹挑,共七声。 |
《研露楼琴谱》 |
“背鎻”:同絃上剔抹挑连弹三声。 “短鎻”:同絃上先抹勾慢弹两声,稍息加“背鎻”得五声。 “長鎻”:同絃上先抹挑慢弹两声,稍息加“短鎻”得七声,有用九声者觉太烦勿用。 |
意见:中食两指靠弦扭转,如同鎻环相扣,故曰“鎻”。“鎻”法贵在运指轻灵,出音清亮。下指不可太深,太深则两指相碍,使甲尖处着弦即可。《玉梧琴谱》对于“小鎻”的解释有漏字,应解释为“剔抹挑三声”为妥。各家对于“短鎻”“大鎻”“長鎻”的解释稍稍有所不同,皆因传授不同而已,并无本质区别。因为“鎻”是在同一絃上发出多声,所以更需注意抑扬顿挫、参差有序之感。
如一
《琴学练要》 |
一按一散或剔或挑两絃同响如一。 |
《颖阳琴谱》 |
二絃齐弹如一声。 |
《研露楼琴谱》 |
以指按五絃七徽半与散四同声。 |
意见:“如一”下指的位置应该靠左些,在一至三徽之间,中指向左上方剔出,使两弦齐响如同一声,力度也要比“剔”略大些。
打圓
《玉梧琴谱》 |
打圆也,勾挑连弹三次。 |
《琴学练要》 |
谓间二间一,一挑一勾稍息又急连挑勾挑又勾挑三次,共七声也,至间三间四则用擘勾矣。 |
《颖阳琴谱》 |
用食指挑,中指勾共四声。 |
《研露楼琴谱》 |
一挑一勾先得两声,稍息即急作二次得四声,后复慢挑一声以完。或用一擘一勾亦如是法。 |
意见:“打圓”取音要顿挫有致,“挑”宜在一徽附近,“勾”宜在一徽与岳山之中。两指盘旋,圆活流畅。须运以腕力,取得圆势,这个“圓”字最为要紧。
古法将挑、勾少息后急作的四声称为“打圓”。《颖阳琴谱》的“打圓”是遵从古法,写为四声。在实际情况中,打圓的前面一般都写明“挑”和“勾” ,最后一般还有一个“挑”。所以算起来还是七声。《颖阳琴谱·列子御风》中第八段的“泛音打圓”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在古法中也有将“打圓”记作六声的(没有最后一个挑)。如《成玉磵指法》和《陈居士指法》中的“打圓”均作六声。《玉梧琴谱》中对“打圓”的解释显然和上述的解释是一致的。
滚
《玉梧琴谱》 |
名指摘七至一。 |
《琴学练要》 |
名指出絃一摘,连及向外数絃至按处止也。 |
《颖阳琴谱》 |
以名指摘某絃至某絃。 |
《研露楼琴谱》 |
名指摘某至二絃。 |
拂
《玉梧琴谱》 |
拂也,食指抹一至七。 |
《琴学练要》 |
食指入絃一抹,连及向内数絃至按处止也。 |
《颖阳琴谱》 |
以食指抹某絃至某絃。 |
《研露楼琴谱》 |
食指抹一絃至某絃轻轻连而勿断。 |
意见:“滚拂”下指深浅、轻重、快慢、方向有别,用指以取得圆势为妙。滚拂连弹,右手如同画了一个圆圈。下指位置在一至四徽间。古人形容滚拂“端如贯珠”。
在唐《陈居士指法》中“滚”通“度”。
撥
《玉梧琴谱》 |
“撥剌”:撥剌也,中食二指夹定先入后出。 |
《琴学练要》 |
“撥剌”:名中二指紧连一处先入絃为撥,后出絃为剌。然有分有合,分则有撥无剌,有剌无撥,合则左大指向七徽八分按七散六一撥一剌两絃齐响也,其手势曰游鱼摆尾。 |
《颖阳琴谱》 |
“撥”:以名中食三指,齐向身内弹为撥。 “剌”:以名中食三指,齐向徽外弹为剌。 “撥剌”:以名中食三指,先撥后剌。 |
《研露楼琴谱》 |
“撥”:假如按七絃七徽七分与散六絃声同,用右手中食名指向身内一撥,撥后宜屈指。 “剌”:同上法用名中食指齐向身外一剌,宜舒指。 |
意见:“潑”在中州派的琴谱中作“撥”。
“撥剌”用指几家琴谱解释各有不同。有主张用二指(中、食或中、名)的,有主张用三指(名、中、食)的。这只是各家传授不同,并无本质区别。
撥入后宜屈指,但不可握拳;剌出后手指宜伸直,但不可散开。宜在一至三徽的范围内下指。撥剌连用时手势要挥洒自如,如同游鱼摆尾一般。宜轻撥重剌,取音如风雨骤至、澎湃奔腾之声为妙,又要用力而不觉,最忌下指粗暴,猛撥猛剌。
搯撥剌
《琴学练要》 |
“搯撥剌”:左手一搯右手一撥,又一搯一剌也。 |
《颖阳琴谱》 |
“搯撥剌”:一搯一撥,二搯一剌共五点。 |
《研露楼琴谱》 |
“搯撥剌三声”:如前搯撮之法,用左一搯而右一撥,左二搯而右一剌,亦结声。 |
意见: “搯撥剌”和“搯撥剌三声”是一法两名,只是各家的记法与搯的点数不同而已,并无本质的区别。这里也是不计“罨”声,实际演奏中应将“罨”声加入,《琴学练要》中此指法应是“罨搯撥,罨搯剌”。《颖阳琴谱》和《研露楼琴谱》中此指法应是“罨搯撥,罨搯罨搯剌”。
撞撥剌
《研露楼琴谱》 |
宜用指有力,而得声亦宜干净而不杂。 |
意见:《研露楼琴谱》对“撞撥剌”的讲解比较奇怪,他并没有讲出如何动作,只是讲要注意用力、干净。怎样弹却一字未提。其他琴书中这个谱字也很罕见。在康熙四十一年的《蓼怀堂琴谱》中也有这个谱字,解释如下:“宜有力一伸指有声干净不杂。”看来两种解释如出一辙,都没有解释如何动作。现将我的意见提出,仅供大家参考。
1、 左手得音(撥)后,先一上,右手再剌回本位。将撞融入撥剌之内。下指宜干净有力。
2、 与“撥剌”套写时,就将竖钩便写为向左的一点,这样看来就和“撞”的减字“立”十分接近了,很容易以讹传讹,误抄为“撞撥剌”。上述的这种写法在《五知斋琴谱》和《自远堂琴谱》中皆有例证,但幸好上述两本均以“摘撥剌”进行了注解如下:“用名指摘絃之二,而一撥剌也”。也就是说需先摘两弦,再按一散一撥剌两弦。我认为此解释的可能性较大。
拍煞
《琴学练要》 |
“拍煞”:即撥剌别名,左手实按君絃右手中食並紧挺硬,将一二絃向外斜一剌,指出絃外有声无音,全手合拍琴面不可就起以俟后音故曰“拍煞”,犹如鞭索响。 |
《颖阳琴谱》 |
“拍殺”:舒右手四指於四徽处,拍而有声。 |
《研露楼琴谱》 |
“拍殺”:舒右四指於四徽处,弹而无声。 “伏”:剌中令其无声使之自然不响为妙。 “拍”两絃同齐响如一声。 |
意见:《琴学练要》中的“君絃”就是一絃。
“拍煞”、“拍殺” 和“拍”是一法数名,与“伏”也是大同小异,其差别甚微。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对此有精妙的描述,这里不再重复。
这三个指法取音皆应有“截竹、裂帛”之响,然而下指不应过于暴躁,虽为重音,但仍要存含蓄婉转、中正平和之意。
索铃
《颖阳琴谱》 |
“注索铃”:以左手大指按幾徽,以右手名指注摘幾根絃,下幾徽音不净,像索中繫铃之声。 |
《研露楼琴谱》 |
“索铃”:如滚,左按而右弹,须次第而上像索中繫铃之声。 |
意见:“索铃”难在左按声声准确,右弹字字分明。右手下指要稍重;左手下指移动时要留有余地。不可按得过实,过实则不易滑动;也不可过轻,过轻则音不长久。取音要如同众铃在索,索动而铃鸣。
圓娄
《研露楼琴谱》 |
假如一絃用勾抹用三絃则同声齐响勿偏。 |
意见:“圓娄”关键在于两指同时动作,不可一快一缓;又要用力均匀,不可一轻一重。还有一说是“圓娄”专用于泛音,《研露楼琴谱》并无此规定。也有一说“圓娄”即“半扶”。
半扶
《玉梧琴谱》 |
“全扶”:抹两絃入一声。 |
《颖阳琴谱》 |
“半扶”:用食指抹七絃,中指勾六絃参差入两絃如一声,曰半扶。 “全扶”:用中食二指双入两絃如一声,曰全扶。 |
《研露楼琴谱》 |
“半扶”:用中食二指勾抹齐响。 “全扶”:用食中名三指各入一絃同得声,此惟泛音中有之。 |
意见:“半扶”和“全扶”各家解释不一,用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半扶”“全扶”皆注明用于泛音(《桐心阁指法析微》、《自远堂琴谱》);有的则没有此注明(《成玉磵指法》、《颖阳琴谱》);有的讲“全扶”专用于泛音,而“半扶”则没有此特指(《研露楼琴谱》)。看来只能在实际演奏和打谱中根据不同的版本分别进行处理了。《玉梧琴谱》中的“全扶”应是“抹两絃如一声”。“入”字当是“如”字之误。
捻
《颖阳琴谱》 |
大食二指捻絃放之有声。 |
意见:“捻”字今谱已不常用。
捻弦放之,如弹墨线,得一煞声。力度控制最为重要,太重则粗俗,要不轻不重含蓄自然为好。
無
《研露楼琴谱》 |
右手不着絃虚弹一下,有意无意之间竟如弹不着之况。 |
意见:“無”字今谱很少见到,我认为这个指法仅用于取得一定的意境而已。《研露楼琴谱》将这个指法收入,想来是要在有(有声指法)無(无声意境)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而令人遐想罢了。
宋大年二零零七年元月於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