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用来形容情感、情绪的词句,如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等等,这种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以表达高兴的情绪;而沉痛、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它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以体现压抑的情绪;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等等,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
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许多音乐形象就是他将别人的音乐作品主题进行速度上(也有在音色上、音区上、节拍上、节奏上、调式上、和声及配器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音乐主题,形成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
试想,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所以,我们无论在演奏(唱)任何音乐作品时,都要仔细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切不可掉以轻心,将音乐的速度随意改变,而引起音乐形象和情绪的扭曲。尊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是我们进行音乐演绎的基本依据,只有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天鹅(圣桑)
第四节 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简单地说,力度就是指“用力的程度”。我们常说的强弱,就是指力度。
在讲力度的表现作用之前,首先,我们很有必要澄清两个不同的概念:力度并不是音量!虽然在很多时候力度大会造成音量增大,但音量的增大并不指依靠力度的增加,音量的增大主要是靠共振,如我们将音箱的音量旋钮调动,就会引起音量的变化,这时如果测量音箱的纸盆的共振,就会发现随着音量的增大,纸盆的共振面积也在不断增大;反之亦然。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将调音用的音叉敲击一下,它会发出一个音,但音量并不大,这时你将音叉的底部紧贴在桌子上,就会发现它的音量增大了,而你并没有改变敲击的力度!
力度是由振幅决定的,不同的振幅决定力度的大小,即音的强弱。但要注意,强与弱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音产生对比才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强弱关系。单个的音是无所谓强、无所谓弱的。
在音乐中,力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力度在音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拍中的力度。即每一种节拍中的基本强弱规律,我们在演奏、演唱时一定要遵循节拍中的强弱规律,而不能随意改动。试想如果将二拍子的乐曲唱成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那就会引起混乱。请参照相关章节。
二、节奏中的力度。即在每一拍(或每两拍、三拍)中的节奏类型所产生的不同的强弱规律。如一拍两音、一拍三音、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三连音……等等。请参照相关章节。
三、旋律中隐含的力度。一般来说,音调向上(上行)会产生激昂、高涨的情绪,随之带来力度的渐强变化;音调向下(下行)会产生低沉、消极的情绪,随之带来力度的渐弱的变化。我们要了解这种旋律进行中的特点,并在音乐的演奏、演唱中遵循这种规律,才能够有良好的乐感表现。
旋律中的乐句也隐含着力度的变化,一般来说,乐句常用的力度变化的形式是先渐强——然后渐弱,形成橄榄形。但也有先强后弱的、先弱后强的、先渐弱——然后渐强的……这种变化一般都和乐句的节奏、节拍结构相一致的。所以在演奏、演唱之前要仔细分析乐谱中的结构,找出其中隐含的力度规律。
四、作品中所标记出的力度。这是作曲家为了表现特有的目的,有意识地对音乐布局安排的力度方面的变化。那么我们在演奏、演唱时就要遵从作曲家的意图,尽量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演唱。
五、歌词中隐含的力度。这仅限于歌曲之中,就如同人们说话时有重点词语一样,歌词中也有需要强调的重点词,它一般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着意强调出来,在演唱中就要加重语气。而虚词(助词、语气词等)在句子中处于次要地位,就不要用过大的力度,而要有意地弱化处理。
总之,力度是表现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要抓住力度的变化规律,就能够很好地表现音乐,从而塑造出准确的音乐形象。
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四季之春(维瓦尔第) 魔弹波尔卡舞曲(施特劳斯) 舒伯特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