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葫芦丝、巴乌咕音的问题
02.葫芦丝、巴乌的正确发音
03.如何避免沙哑音和失音
附竖吹巴乌指法表
01.
葫芦丝、巴乌咕音的问题
葫芦丝属簧管气鸣乐器类中的自由簧乐器,其正常的发音实际上是吹奏者用气息对簧舌下压角度的有效控制过程。所以发音练习说白了也就是对气息的控制练习。很多初学者第一次吹出葫芦丝(巴乌)的声响,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我们把这种声音叫“咕音”(泛音)。这种声音是不能产生音阶的,属杂音、噪音。其产生的原因是吹奏气息力度太轻,簧舌的角度没有下压到位。如在这个声音上再稍加一点气息压力,将簧舌的下压角度进一步扩大,可使其发音变为能改变音阶的音,这才是我们所要的音,即葫芦丝(巴乌)的正常音。但如果气息加压过大,葫芦丝发音又会失声或沙哑。因此,作为吹奏葫芦丝(巴乌)最基础的发音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1.“咕”音产生的原因
葫芦丝、巴乌的发音非常特别,如气息较弱时发出的音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咕”音,初学者一般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慢慢的加力,声音即可变成正常音,也就是说葫芦丝、巴乌的吹奏气息需要一定的强度,发出的声音才能正常。
初学者在能吹出正常音后都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音头总是“咕”音先发出接着才发出正常音,二是吹完一个正常音后,音尾总是会带出一个“咕”音,严重的影响吹奏效果。见下例示意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用平时一般的“呼”气来吹奏音头,“呼”出来的起头是软的,力度很弱,气息的力度是从咕音区上线以下的咕音区开始发力的,且声音曲线在咕音区运行的时值大于0,此时发出的声音便是音头上的“咕”音。尔后随着气息力度的逐渐增强,气息力度进入了正常发音区,声音曲线在正常音区运行,此时发出的声音才是正常音。之后在发音快要结束时,气息力度逐渐减弱,声音曲线第二次进入咕音区运行,且时值大于0,此时发出的声音便是音尾上的“咕”音。这就是上图中的葫芦丝“咕”音发生时的气息力度变化与发音的关系所示原理。从图中可以看到,音头和音尾的气息力度没有进入正常音区,且声音曲线在咕音区运行的时值大于0,是出现音头和尾“咕”音(泛音)的根本原因。
02.葫芦丝、巴乌的正确发音
明白了上述原因,吹奏葫芦丝(巴乌)正确发音的方法就变得很简单了。要使音头发音干净清晰,就必须用一种带有爆发力的方式开头,使气息力度从一开始就进入正常音区,葫芦丝(巴乌)簧舌被一步下压到位,这样吹奏出的音头音清爽干净,能够避免音头“咕”音出现。
这种在音头使用的爆发力,可以用类似说汉字拼音四声的“吐”字来实现。在吹管乐器中称其为吐音,并用符号“T”表示。
吹奏吐音的分解动作是:用舌尖顶住上齿,封闭气息通道,引胸腔气息向上,但引而不发,待口腔内形成一定气压时,舌头猛然回抽,让气息以爆发的形式冲出。此时口腔中发出的声音恰好是汉字的“吐”声。
音头吹出后,要保持气息的力度不变,使葫芦丝声音持续、稳定。而当一个音吹奏结束时,要迅速张开嘴放气减压,气息力度瞬间归零,使葫芦丝(巴乌)簧舌迅速复位,这样便可避免尾音“咕”音的出现,使音尾干净明了。这就是下图中的葫芦丝(巴乌)正常发音时的声音曲线所示原理。
在初学吹奏葫芦丝的结束音时,张嘴的幅度可夸张地张大一些,张嘴的动作也应迅速有力,以有效地避免咕音的产生。随着练习时间的积累,对簧片的控制能力会逐步增加,张嘴的幅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小。
老师提示:能否在吹奏中控制住咕音,是关系到能否吹好葫芦丝的大问题。
03.如何避免沙哑音和失音
在吹奏葫芦丝(巴乌)时经常发生因吹奏气息力度太强,使葫芦丝出现声音沙哑(在中低音区时)或失音(在高音区时)的情况。从下图中的声音变化曲线中可以看到,由于吹奏的气息力度过大,声音曲线运行进入了哑音区,在这个阶段发出的变是沙哑声或失音。解决的方法就是减小吹奏气息力度,是气息力度在正常音区保持平稳即可。
巴乌指法、力度参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