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吹奏单簧管的过程中,人的面部肌肉始终在运动。特别是嘴部周围的肌肉,它们的乃里与控制力以及灵敏度对吹奏单簧管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这些肌肉的动作影响和控制声音效果,通常,把它们称作"口型"
面部肌肉动作的好坏是口型是否正确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学生应该对面部肌肉有正确的了解,这对于日后的练习及演奏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面部肌肉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收缩时能使面部皮肤形成不同的皱纹,呈现各种表情。这些肌肉多在脸和嘴部周围,有环形肌与辐射状之分。环形肌处于浅层位置,具有括约肌的作用。辐射状肌处于深层位置,具有开大肌肉的作用。与单簧管管嘴直接接触的环形肌。环形肌包括口轮匝肌,它环绕口裂,当口裂收缩时使口裂闭合,使之在吹奏时气体不会外泄。在口角外上访的提上唇肌,颧肌等集中于口角,有上提上唇和向上外牵拉口角的作用,并可以使鼻唇沟加深。这部分肌肉在吹奏过程中对于口型状态的保持起着固定作用,它的坚实对在演奏中嘴角始终处于微笑状的口型起着提上作用。在口角下放有浅层的降口角基和深层的降下唇肌,他们的作用为下拉口角和下唇,使之与吹奏单簧管时需要下拉的下唇的口型相符。在口角外侧有笑肌和颊肌,颊肌为一长方形扁肌,位于面颊部深层,肌纤维呈横行状,止于口角,收缩时使颊紧贴牙齿。口周围肌在表情,吹奏,语言等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吹奏单簧管时,音是否响亮,准确,力度变化以及嘴唇是否容易疲乏等,都与这些肌肉动作的正确与否有关系。
好的口型坚实而又松弛,它与面部肌肉的协调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口型并注意嘴角的微笑状,有些学生认为,嘴角下垂并不影响吹奏声音,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所要求的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个目标,即为了获得好的音色。嘴角的微笑状使口循环肌的上部也就是上唇需要坚实地贴在牙的表面,以保持音色的饱满,并加强对音色的控制力。反之,则会使吹出的音色暗淡,不结实或者穿透力下降等。让我们做个实验,拿一个空的酒瓶怎样才能把它吹响或者吹出饱满的声音呢?把瓶嘴口放在下唇上,让气流从瓶口处进入瓶中,这时你会感到嘴唇所起的作用:当上唇坚实地贴住上牙时,吹出的声音饱满而结实。上唇松弛时,吹出来的声音不饱满,不集中。口循环肌的后部分应有效地支撑在下牙上,如果姿势不正确,最唇肌肉盖在牙齿上,使牙齿咬入肉中,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肌肉组织和神经的永久性损伤,并会影响演奏者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吹奏单簧管时都会遇到下唇咬得非常痛的情况,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呢?唇部肌肉紧压在坚硬的牙齿表面上会降低下唇缓冲垫的灵敏度,而这种灵敏反映却是艺术表演中所需要的。我们可以将面部肌肉比喻成一张互相关联的网,网是由一条条线结合而成的,就像是肌肉县委一样,他们互相影响构成了整个面部肌肉的动作。如果在网的中间发生断裂或损伤,那么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关联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失去它的作用。面部肌肉也是这样,当口循环肌坚地环绕在单簧管头周围的时候,它的提上唇肌,颧肌在帮助它把上唇向上和外拉,使面肌的上半部分处于张紧状态,而不是松弛状态。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起下拉的作用,正好与下颚想下拉保持一致,使下唇不至于隆起,影响对声音的控制或难以做幅度大的一些动作。有些学生在吹奏时面颊有鼓起的倾向,原因是当气压在口腔内升高时,肌肉缺少足够的维持通常姿势的力量。面颊鼓起使得面部的肌肉组织松散并且降低了口型的有效控制能力。面颊鼓起的演奏者难以演奏出集中的声音,这是由于"内部共鸣室"的变化所造成的,使粒度变化变得十分困难,清晰的吐音几乎不可能做到。一旦养成了鼓面颊的习惯,纠正起来十分困难。纠正时需要颊肌和咬肌发挥作用。即尽力向里收面颊,使其贴压在后牙上。这种方法有助于纠正原来鼓腮的习惯,使你重新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面部肌肉对吹奏单簧管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面部肌肉控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口型与吹奏发音。要明白,肌肉组织会按演奏者的要求动作,使得所有影响口型的肌肉成为演奏者手中的工具。获得良好的口型需要耐心细致地联系面部肌肉动作。注意,要求学生不要机械地模仿,要引导他们根据各自的生理条件与悟性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智。多想,多看,多研究,使演奏单簧管的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这也是所有单簧管演奏者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