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友问:
以前学习时,身边的人教我,把后口腔打开,喉结下沉像打哈欠时的状态,用这样的状态吹奏,可以得到好的音色。请问这种方法对吗?
谭宝硕老师答:
上述的方法,其实质是强化了口腔内壁,使气流得到多些支持力,这样吹出来的音色会较明亮和有力,但缺点是如果太强调口腔形状,口腔的弹性过于僵化,气流的调节就不易作细致的调整。正确的吹奏,应当灵活处理口腔内壁的收放及阔窄变化,灵活调配吹奏气压,从而音色和力度都可配合音乐需要而作出变化。我们在学箫过程,学的应该是原理,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把要求吹奏出来。作为施教的人,应该教每个技巧的原理,而不是只是片面的将自己个人身体上的感觉,叫学生盲目模仿。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差异,对于自己的肌肉操作有不同的形容,学生听了,很容易误解。所以强调,无论教与学,都要动脑筋,多分析。施教者要多解释原理,教基本原理,启发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具体操作方法,才是最理想的教与学。
编者按:
洞箫吹奏时,除了风门,口腔的形态也很重要。口腔内靠后打开一些,可以加大气压,可以把箫声吹的更实,但是口腔形态与风门是不同的。风门是必须人为构造的,不存在所谓的自然风门,没有嘴巴肌肉的牵扯,是无法形成风门,吹出的气,也是无法聚焦的。但是口腔的形态,不是一定需要人为操纵的。口腔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轻松自然的,不用刻意去保持什么形状,当我们需要打开口腔,增加气压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打开。就像谭宝硕老师所说,过分去强调口腔打开的优点,可能就成为了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