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准,是最基本而又不是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难说清楚的问题。一位颇负盛誉的箫、笛制作师曾说,他所做的箫笛"音准误差小于一音分"。这不是大话,也不是蒙人,而是说话的人对于音律只是半知半解的缘故。
首先,一音分的音程概念虽然明确,可是这位制作师却不知一音分在物理学上的含义。以下作点简单说明。笛的最低音理当是a1,即440赫兹。比此音低一音分的音为439.75赫兹,它仅比440赫兹低0.25赫兹。这两个音若同时奏出,需4秒钟才能出现一个"拍音",目前尚无如此敏锐的听觉。如今曲笛奏出而能应用于演奏的最高音d4,其频率为2349.32赫兹,比它高一音分则为2350.68赫兹,该二音却相差1.36赫兹。这说明同是一音分,在不同的音域,差别是不一样的。这两个音若同响,0.74秒就出现一个拍音,人耳稍受训练即可听出来。
其次,音准是依据律制为标准的,不同的律制,有不同的音准要求。例如,十二平均律的小二度为100音分,大二度为200音分,而三分损益律的大二度为203.91音分,小二度不仅有相距五个五度级、音程为90.22音分的古代小半音,还有七个五度级、音程为113.69的古代大半音。再如大三度,十二平均律为400音分,三分损益律为407.82音分,纯律则为386.31音分。至于我国民间的传统律制,有人误认作"七平均律",杨荫浏先生曾不恰当地给它命名为"等差律"。律制有多种,该以哪一种律制为标准?当然,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音准要求:在目前十二平均律普及的情况下,音准要求可以十二平均律为主。这儿我们不谈十二平均律的不足之处,也承认从理论上分析笛子可以制作得完全符合十二平均律。但是要做到音准的误差小于一音分,那只是奢望。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音准是相对的。
乐器是由演奏者掌握的。人们在演奏过程中总是凭听觉来调节音高;假若演奏者闭目塞听,那奏出的旋律一定不能使人满意。人的听觉能忍受10音分以内的误差,只要不超出这个误差范围,便可认定符合音准要求。
乐器是由人掌握的,笛子的音准有时也因人而异。有时我们会遇到以下情况:一支笛子甲吹起来音是准的,乙吹起来音却不准。那么这支笛子的音究竟准不准呢?准!因为甲吹起来音程准确便是证据。至于乙吹起来音不准,那是因为乙的"口缝"(上下唇之间吹出口风的缝隙)位置同甲明显不同的缘故。此时,乙只要调整口缝位置,笛音就会准确。当然,如今笛子的吹口已开得很大,因口缝位置的明显差异而导致音准的变化已属罕见。此题涉及众多的音乐声学问题,故不赘述。
正因为这个问题,制笛工人在校音时,要力求口缝位置不能有明显变化。本人有时雅兴所致,偶为挚友制支箫或笛,在校音时也是力求口型、运气情况和口缝位置与对方相同。假若你发现笛子的音不准,可以寻求合适的口缝位置(即合适的管端校正量),而不要随意挖大音孔。假若必须将口缝位置移得很后音才准,此时只将吹孔挖大一点点,音准自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