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乐队中,笛是民族乐队或混合管弦乐队的重要高音吹管乐器。很多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如《瑶族舞曲》。《陕北组曲》、《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乐曲中,笛的演奏艺术表现成为了音乐整体中一项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
由于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民间基础,加之现代传播媒体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推广,笛演奏已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作曲家、笛演奏家在充分地吸取民间音乐滋养的前提下,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笛独奏曲。如《黄莺亮翅》(冯子存)、《喜相逢》(冯子存)、《三五七》(赵松庭)、《鹧鸪飞》(陆春龄)、《茉莉花》(刘管乐)、《小八路勇闯封锁线》(陈大可)、《塔塔尔舞曲》(李崇望)、《奔驰在草原上》(陆春龄)、《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油田的早晨》(王铁锤)、《赛马会上》(胡结续)、《姑苏行》(江先渭)、《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牧民新歌》(简广易)等等。
基于笛所拥有的艺术价值,笛已成为历代文学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物质统一的一项文化财富,已从自身所拥有的不可磨灭的价值升华为一种跨越艺术门类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价值。我们在前面所了解的,是以笛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情感,而下面我们要正视的,是以笛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或描写对象,间接地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以音乐作品来表现笛、表现与笛相联系的人物的情趣、活动和心态环境也是音乐家们涉猎的一个艺术空间。著名的例子是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该曲成功地把中国旋律的运行技术与西洋复调音乐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表现了牧童与牧笛的民俗风情和温馨的中国田园景色。在流动的、充满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旋律中。我们似乎既沐浴到温暖的阳光,也听到了动人的民间牧笛声音。音乐家在用钢琴的艺术表现,描写笛、歌唱笛。90年代以来,中青年音乐家也有以笛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钢琴轻音乐《丝路魔笛》(曾遂今作曲,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1992年《思念的心律》立休声版Z239Q064)。乐曲以中国西部塔吉克民间音乐为素材,并以复三部曲式的构架,用流畅的钢琴织体和厚重的弦乐背景相结合,用笛起兴,以笛联想,如同在悲怆的人生路上向苍天深沉地发问和冷静地自省。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创作中被应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诗人们常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在此,诗人充当了较为完美的音乐听众的角色。而这种诗歌,是中国古代音乐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一个侧面的描述。李白《听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诗人先描述出他对笛曲的风格判断,然后表达了人们听笛后的心情。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势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这首悲戚凄苦的七言诗,是诗人伤感情绪的真实流露。这种在月夜江边闻笛的独特感受,当然是与他不得意的处境有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诗歌仍然表现出了听笛人因笛声而引起的哀惋惆怅之情。在以笛为题的唐诗中,闻笛生愁似乎已相当的普遍。杜甫的《秋笛》有“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句;杜甫的另一首《吹笛》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句;李益的《春夜闻笛》也有“楚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句。古人闻笛以及闻胡笳、闻筚篥、闻管子而愁丝缕缕,苦若断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也许是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的有趣课题。
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笛常作为场景的描绘装点入词人们的作品中。潘阆《酒泉子》:“长亿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人水云寒。”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宋词名作,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苏轼的《中秋》中,作者以笛来强化他的精神上自来解脱,心胸开阔的情怀:“……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这是用幻想的、浪漫的手法写的词。词中的笛,没有丝毫伤感的成分。黄庭坚的《念奴娇》,据说是迁谪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写的。在这首气势豪迈的词中,他也写笛:“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作者描写他的客人孙彦立与他一起弄笛以助酒兴。丝毫无感伤之倩。廖世美的《好事近》,也表现出了一幅美丽的风光图画,笛的出现,更感到典雅和意境深刻:“落日水融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笛在中国画家们的笔下,也是作为对现实生活或情感情绪反映的独特而别致的创意。宋代中国绘画并入科举制度。邓椿《画继》云:“徽宗始建五岳现,大集天下名手,应召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当时宋子房,笔墨妙出一时,以当博士之选。”其中一个题目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邓椿《画继》云:“所试之题,……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豢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谓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天才的画家独特绝妙的构思,在这里是用横笛来完成的。
中国笛,如果以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标本作为源头的话,那么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笛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衍变至今天的相对完善与相对定形,其间已融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咫尺竹管,无数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中国的笛艺术以极其鲜明而光彩的个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咫尺竹管,上面有中国各民族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更有中国各民族人民由衷的追求和希望;咫尺竹管,更以它流动出的充满凝聚力和振奋力的乐波,抚养着亿万中国人,从原始丛林中走出来,走过了农耕的原野,历尽了战乱和灾荒的苦难,满怀信心地走向团结、繁荣的21世纪。
中国笛是一支魔笛,因为它从古至今流动出的乐波,曾把千千万万庶民百姓的耳朵,规范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审美习惯之内。这千千万万庶民百姓们,过去是、今天是、明天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大文化的占有者;中国笛是一只魔笛,因为它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雅土为它而鞠躬尽瘁、追寻终生:他们为笛创作,为笛而研究。一首笛曲,曾使他们身价百倍、出人头地;一支新笛的发明,又将使他们流芳千古、名垂史册。中国的历史,不就是象对笛的追求那样走过来的吗?只不过笛,更多地代表着真、善,美。
中国笛永远是一只魔笛,它从原始时代就开始吹响,一直吹到了今天,它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中国人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