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一个演奏家的养成,是这样的困难,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更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考验。我们从俞逊发五十年来的艺术成就中,不免
有这样体会。《庄子·逍遥游》里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艺术是一条追求真善美的道路,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
功”,“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在光彩绚丽的橙光背后,又得忍受多少个寂寞夜晚严苛的自我要求?我们在惊叹俞逊发不凡的艺术
成就时,其实更该省思的是:这样的成功,绝非偶然!
我们检视俞逊发的作品,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一、重视基本功
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既要广博又要深。”俞逊发创作演奏的作品,真切地说明了这个浅显易懂却不易做到的道理。以《汇流》为例,一开头超高音Do到筒音Sol的演奏,就检验了演奏者对高中低音氏音色、音量最佳共鸣的驾驭能力!连续的历音,或均匀、或针对需要有所紧缩舒张,考验的是演奏者随着音高的变化与节奏的律动,气息与手指能否与之相应!同样的,“鸟语花香”乐段中,以F调梆笛演奏
从筒音Sol到超高音Do的上行历音,不仅其它笛子曲中罕见,也是考验演奏者对高音笛风门、气息的掌握能力。又如:《深深的河》,强调的是
平稳到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的长音,用平淡几乎不易发现的强弱起伏,来表达历经风霜的坚韧力量;至于《赤日》第二乐段,以笛子ff的力度演
奏罕用的超高音Re,表现地球爆炸时的强烈情绪,随即以pp的力度弱奏,来显示大爆炸后的宁静,更是对演奏者极高的挑战。
从音阶、发音到强弱控制,我们看到俞逊发一再地试图说明一个平凡的道理:越是最基础与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困难而复杂
的!
二、注重气息控制
俞逊发的竹笛艺术中,特别注重气息的控制。进一步地说:笛子要能吹的好,不仅在气息吸的多,关键其实在气息的运用分配的好!俞氏风格的曲目中,一口气长达十几秒的乐句,朴实平淡却意趣深远,他反对漫无节制的循环换气!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乐曲的内在情绪与需要,将气息作最好的安排。像《赤日》、《琅琊神韵》、《秋湖月夜》、《寒江残雪》里许多乐句的强弱处理与音色变化,都可以看到他对音乐进行中,气息与意念有机组合的用心。
三、音色醇美
音色绝对是笛子感人的重要因素!很难想象同样的旋律,如果没有掌握竹笛特有的共鸣,将对音乐起到怎样破坏的结果。我们从《牧歌》、《深深的河》、《秋湖月夜》、《双声恨》等色彩丰富的笛声中,可以得到证明。
四、技巧的运用除了避免窠臼俗套,更要恰到好处。
技巧的开发则要经过思考,顺其自然,不可本末倒置,许多人把技巧仅仅仅理解成舌头或手指对旋律起到的润饰作用,一味求快、求炫。然而任何有助于更好地诠释作品的表现手法,都应该视为演奏技巧的一环。许多人把技巧简化成炫技式的堆砌,其实作为“装饰音”的基本功能就在“装饰”,不该为了卖弄“技巧”而损害了原有旋律要表达的音乐形象。霍伟先生在整理冯子存先生的演奏加花原则时,提醒技巧的运用需做到“不冒”!也就是说,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装饰音的运用不能流于卖弄,前人整理出来的加花原则,为的是说明风格,不能硬套,“符合”原则的就来那么一下!俞逊发也提到技巧的运用不可“太满”,装饰不该喧宾夺主。过度的装饰不如不装饰。我们看俞逊发诠释的《深深的河》与《小河淌水》,更可以感受到经过思考的质朴之美。再以循环换气为例,《那达木1988》中段的长调部分,要求将乐句以一口气吹完,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较好的控制气息功底,把内在的情绪配合气息绵延不绝的张力,表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宽广与从容。这和炫技式的循环换气其实是不同的演奏概念。一个熟练的演奏员,循环换气可以一吹几分钟,不算回事,但是这样以单纯的一口气,经过分析规画,尽可能的拉长,就必须对自身气息的掌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当人的气息在有效音色的范畴内发挥到极致,人的内在思绪随着音色的变化反映到音乐的形象上,与循环换气达成特长音的效果是有所区别的!
五、借鉴其它乐器的演奏技巧,以丰富竹笛的表现手法和体裁
例如《赤日》里运用了古琴的技法,表现神秘的气氛;《春风遍江南》借用了古筝的流水形象;《琅琊神韵》运用了三弦的技法,让单纯的吐音更具弹性与颗粒性;《浦江一日》里吸收了小号的唇击发音原理,模拟黄浦江上盘轮船的汽笛声。
六、谦卑地继承传统,虚心地向民间学习
民间与传统音乐中,蕴含着中国语言特有的韵律与节奏,要想掌握包括戏曲、诗词与文学的神髓,就不能轻忽这些传统艺术对竹笛表现力的影响!我们从俞逊发演奏的《珠帘寨》、《姑苏行》、《中花六板》、《秋湖月夜》、《琅琊神韵》等特别擅长的南方风格曲目,可以发现他在这方面积累的深厚涵养。
七、吸收民歌海洋中丰富的素材
民歌是劳动人民与民间音乐家发自内心的声音,许多传唱多年的歌谣,事实上也经过无数人的加工而千锤百炼,自然感人至深,像《太阳出来喜阳阳》、《五哥放羊》、《茉莉花》等等。俞逊发依照民歌素材改编的曲子不多,但很有特点。例如《那达木1998》,选择了蒙古风格的曲调。但不同于一般人对内蒙音乐为小调音乐的刻板认知,如《森德吉玛》就是大调音乐。他认识到蒙古长调音乐与短调音乐的不同!结合了内蒙长调与短调音乐的特性,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技术特点,结合姆指孔和指跳音,创作演奏了这首清新动听的乐曲。
八、注重作品的内涵
即便是一般人熟悉的旋律,经过处理,仍可展现不同的艺术魅力。如《云南山歌》、《欢乐歌》、《姑苏行》、《小放牛》、《双声恨》、《三五七》,经过俞逊发的诠释,总能赋予新的艺术魅力。
九、创作要发自内心,生活的体验与生命的积累
《礼心·乐记》中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才气纵横的苏东坡对自己为文原则自况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多年的演奏生涯,让俞逊发汲取了
丰富的民乐精华,酝酿了宝贵的音乐素材;当乐思澎湃时,形式衷而发于外,其动人深处,扣人心弦,自是不难理解的。如《远方的思念》、
《琅琊神韵》、《秋湖月夜》的创作,都说明了这一点。
十、万物源于自然,终究要归本于自然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其实是人类永远的课题,就如同俞逊发最喜欢的艺术格言“自然之中有深意”一样,他试图透过自己熟悉的
笛子,体现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观照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透过心平气和的笛声,用哲学性的音乐语言,以笛写意而出神入化,给
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从他演奏的《琅琊神韵》、《秋湖月夜》、《寒江残雪》、《赤日》,便可以发现俞逊发的竹笛演奏,能经得起时间
的考验和感动不同社会阶层的艺术特质。
机缘偏爱有心人。四十几年的艺术实践,绝不是一条悠闲轻漫的道路,俞逊发先生在继承传统艺术美学上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让
我们可以透过他醇美、恬静、悠远、深邃的笛声,融身在民族音乐的神韵中。经过他诠释的笛曲,韵味醇厚,意境深远,体现了他来自天地、
来自生命、来自生活的感动。我们期待这样的成就,能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正视传统文化里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经由宽阔
的视野、谦逊的态度和勤奋不懈的努力,我们或许有机会,在文明的舞台重回东方的同时,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浴火重生迎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