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笛子各个部分的名称,让你准确了解笛子是怎么样做成的,让你准确交流笛子的基本构造是什么?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 “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 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见图)。
(1) 前镶口 (2) 缠丝 (3) 海底 (4) 吹孔 (5) 膜孔 (6) 音孔
(7) 基音孔 (8) 后镶口 (9) 助音孔 (10) 飘穗 (11) 笛塞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 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管内空气柱受振动而产生的。
膜孔 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笛膜 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音孔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基音孔 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助音孔 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 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 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飘穗 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 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称为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