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它有着数千年的沿革历史。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有关笛子的起源形制等方面的考证,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音乐史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笛子始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汉代“由西域传入长安”一说。
据资料载,“至迟到殷周时代就有了音阶完整的竹制笛子”,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经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九千多年的历史,并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乃至七孔、八孔骨笛,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经动物学家鉴定,贾湖骨笛是把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并经过认真地计算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音孔的音差。据专家称,其精确度不超过五音分,可见当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与现在竹笛的制作方法非常相似,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在音律测定和制作工艺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
不过在我国历史上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公元前119年),中国的笛子在形制上确实受到了羌笛的影响,并称竹笛为“横吹”隋唐时期,关于笛子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记载。唐代的刘系作七星管,贴上笛膜以助声,这是笛子贴膜的最早记载。宋元以后,戏曲盛行,竹笛成了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伴奏北方梆子戏的笛子称“榔笛”,伴奏南方昆曲的笛子称“曲笛”。当时民间有种演奏形式叫“鼓笛曲”,鼓和笛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乐器。另外,文学作品中也多处记载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如南宋时期一位诗人在《安乐坊牧童》)中写道:“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声,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又如《舟人吹笛》中的“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