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20世纪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创制了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后又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此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进一步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定型,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风》《焦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自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