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作为一种歌唱性的伴奏乐器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省),故又有“秦筝”之称。它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别致、明朗的音色。由于古筝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并且跟不同地区的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汇,所以在演奏上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河南筝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近代河南筝派中有许多影响较大的名家,由于他们不同的师承、修养和气质,在演奏上又各具特色,使得河南筝派更加绚丽多姿。最早将河南筝介绍出去的是遂平魏子犹(1875—1936);前辈的筝家还有李亚卿、马书章、王二胡琴、马洪图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是河南筝派演奏家、曹派大调曲的创始人——曹东扶(1898—1970)。他在演奏上不拘一格而有所创新,他指法娴熟、功力深厚,发音坚实圆润,弹奏茂密华美,堪称一代宗师。
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河南省广袤的平原和壮美的山川,造就了特色的人文气质。河南筝,“奋逸响”,恰似河南人的语言,高亢粗犷、明朗诙谐。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于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代以后衰落了,只有在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双称之为“南阳鼓子曲”。这种由弦索发展而来的河南大调曲子,对近代河南筝派的繁衍流传有着重大的作用。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绝大部分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其中板头曲数量最多,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双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声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后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曲的形式出现。它是八板体的标题性乐曲,曲子皆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八板,第五乐句多出两板,故其标准板数为六十八板。现存筝独奏板头曲有五十余首,传统又按其速度分为两大类:一为慢板,均为一板一眼;二为快板,有板无眼。在演奏时,习惯上有将曲情相近的乐曲联缀。如:
一、《苏武思乡》。乐曲以汉朝苏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贞不屈,忠汉不移这一动人故事为题材。乐曲开始采用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配以左手的滑按、小颤、滑颤、大颤等技法,使人似乎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已近暮年的苏武步履艰难地放牧在北海边,同时也表现了苏武远离中原,独在他乡的苦闷心情。
接着,乐曲曲调渐趋明朗、激昂,配合扣指技法,表现出苏武对汉朝壮丽河山的怀念和他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的坚强意愿。
乐曲结束时,多次出现了用苍劲有力的扣指奏出低沉愤懑的音调,表现出苏武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和至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叹颜回》。乐曲描写孔子的弟子颜回死亡后,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曲中用游摇、小颤技法,增添了曲调的伤感情绪。
三、《哭周瑜》。乐曲是流行于南阳、泌阳一带的板头曲之一,演奏中错落有致的剔打,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情浑然一体。此曲在表演时,经常和《叹颜回》联缀演奏。
从以上曲目的旋律特点和演奏风格中可以看出: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音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又常用游摇和颤音结合,激昂处如引吭长啸,悲切处如咽微吟。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快板或是慢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这些风格与特点的形成得益于板头曲的流传与发展。河南派古筝艺术是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中,它必将发扬光大,以展其更加绚丽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