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双簧管,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比较陌生,但其实说不定你早就跟它打过照面啦!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忧郁而优美的白天鹅主题就是由双簧管吹奏的。
双簧管是高音乐器,音色温柔甜美,富有田园风味,也有人称它为乐器中的“公主”。
它的低音区略带鼻音,有凄凉荒芜之感;中音区强音时明朗,弱音时温柔;高音区单薄尖锐。在乐队中常担任旋律独奏。
下面我们来看看双簧管是怎么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变发展成现在的样式的~
双簧管的发展历程双簧管起源于遥远的上古时代,在人类文明诞生前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形制和现在相差甚远。那时人们利用两片树叶吹奏发声。
后来,人们依据这个原理,利用稻科植物的茎做成两片细片来发声。直至发展为现在普遍使用的芦苇片,经过深加工而做成双簧管哨片。
双簧管最初形成时,用简单的芦苇管制成,也有用动物骨头制成的,通过在管上挖三到四个气孔来改变音高。
自古代双簧乐器开始发展起来,如古希腊的奥罗斯(Aulos),古罗马的"特比"(Tibia),古埃及的"哈里"亚洲人常用的"苏尔奈"(唢呐)(surna)。这些用一支哨子来演奏的乐器笼统的称之为霞尔梅(Schalmei)也算是双簧管的祖先。
肖姆是14世纪初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双簧乐器,是双簧管的前身,起源于印度。
肖姆有两大类,一类是由唢呐演变而成的军乐肖姆,另一类是脱胎于风笛旋律管的民间肖姆,如查拉梅拉(Ciaramella)等。历史上传入中国的肖姆乐器由于声音粗糙,音色差,所以只在野外吹奏。
弗莱芒画家 Jan Baptist Wolfaerts 1646年的油画,画中牧羊人正在演奏肖姆管
这个时期的管乐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民间和上流社会都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贵族宫廷中,肖姆管更是不可或缺的乐器。
到了16世纪,除了尺寸大小不同的肖姆在军乐中使用外,还出现了杜凯恩(Doucaine)、尼科罗(Niclol)、克鲁姆双簧管(Crumhorn)、库塔尔双簧管(Curtal)等,这些乐器都是通过用绳将两片芦苇片绑在一起做成的哨片来发声,所以都归类为双簧管乐器。
知识插播:
库塔尔是大管(Bassoon)的前身。1953年意大利天主教修道院长阿弗兰约改革了全长9英尺的长管体的双簧乐器,将其形制改为U形折叠式,并加了三个键子。
17世纪中叶,法国将一种较小的肖姆作了改进后命名为Hautbois--双簧管,至此,真正的双簧管(Oboe)问世。到了18世纪初,双簧管在欧洲的音乐中心成为脍炙人口的乐器。
后来,双簧管又经过不断改造、完善,终于于1690年后的一个世纪冲进了交响乐团,并且很快被列为独奏声部。
1690年之后的一个世纪是两、三键双簧管的发展阶段,在那一时期,双簧管作为木管组的基础音色乐器首当其冲地成为正在发展的双簧制混合管弦乐队的一员,由于它极富表情与歌唱性,很快又被列为乐队中的独奏声部。
19世纪是双簧管的机械化时代,在1800年至1825年,乐器上又多出了八个键子,其结构更加表露出便利指法、改善发音的要求。
1825年,维也纳宫廷乐师约瑟夫·塞尔纳(Josef Sellner)发明了十三键双簧管,极大地推动了其发展速度,致使维也纳乐器一度占有明显优势。
左起:肖姆管,早期巴洛克双簧管,晚期巴洛克双簧管,维也纳古典双簧管,现代维也纳双簧管,现代学院式双簧管。
在双簧管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样式,如抒情双簧管,狩猎双簧管,萨吕管,黑格尔管。而现代的双簧管则有半自动式双簧管和全自动式双簧管。
上起:海克尔双簧管,低音双簧管,英国管,柔音管,双簧管,高音双簧管
知识插播:
现在常用的英国管,其前身就是抒情双簧管。抒情双簧管是在标准双簧管与狩猎双簧管音区之间的次高音双簧乐器,音色极其优美,发音匀称。德彪西在他的作品《春天》中使用了抒情双簧管。
英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