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Yang Liqing,1942~2013.06.10),男,四川渠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立青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等。长期从事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撰写了《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等重要著作;创作了声乐套曲《唐诗四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等作品。2013年6月10日15时17分,杨立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71岁。
曾任职务
-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1996年4月-2000年11月)
-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2000年11月-2009年2月)
- 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
- 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1995年)
-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
-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 上海市文联委员
-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 上海现代音乐学会会长
- 上海市第3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上海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文化艺术分会会长
- 东亚细亚作曲家联会副主席
- 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顾问及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成员等
- 2013年6月10日15时20分,杨立青教授因罹患肺癌在上海逝世,享年71岁。
主要论著
杨立青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论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
音乐作品
有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忆》、《节日序曲》、
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荒漠暮色》、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及联邦德国汉诺威新音乐团,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匈牙利爱乐交响乐团,挪威斯特万格交响乐团、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神奈川爱乐交响乐团,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韩国汉城爱乐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在内的中外音乐表演团体多次公演于国内,港,台地区及美,英,法,德,奥,挪威,墨西哥、日,韩,新加坡等国,入选汉诺威新音乐节(德国),里昂现代音乐节(法国),阿斯派克特现代音乐节(奥地利),亚洲艺术节(香港),亚洲现代音乐节(日本横滨)等重要国际音乐节,并获中国唱片奖作曲比赛交响乐第二名(1986年)、第二届山东艺术节作曲一等奖(1989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首届宝钢高雅艺术优秀成果奖(1994年)、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199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交响乐作品征集评奖第一名(1996年)、联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金(1990年)、美国亚洲文化理事会(ACC)研究奖金及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奖金(均为1995年)、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2002)、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比赛一等奖(2004),并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4)等荣誉。曾在德、奥、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担任评委
曾担任多届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台湾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1999)、台湾文建会民族音乐创作比赛(2002)、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1及2003)、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2002)、第二届国际-E-钢琴比赛(美国,2004)等重大赛事国际评委会委员。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
人物传记
其传略已被收入《中华人物大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及英国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二十世纪杰出人士》、《二十世纪杰出音乐家2000人》,《国际音乐名人录》及美国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国际杰出学者》等辞书。
人物观点
看待当代音乐民族化
用我今天的观点来看,民族风格的认识,倘若某部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固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们必须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个性,对于作曲家来说要更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远远不够的。我记得里盖蒂曾说过,“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艾夫斯之所以伟大,并不仅因为他们是俄国的、捷克的,或美国的作曲家,而首先因为他们是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和艾夫斯”。我觉得,任何“民族风格”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语言、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处于变化之中,风格的确立是相对的,风格的游离倒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总不能因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时代的上海,生活风俗和语言习惯都远远不同于刚开埠时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责当代上海人丢失了他们的“传统”与“风格”。
作为一个现代作曲家,要真实地反映、表达他对自己跻身于其中的时代。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风格必然是属于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但这并不妨碍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传统的技法。就像新古典主义者,新巴洛克主义者,他们高喊“回到巴赫去”,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按照纯粹的巴赫风格来写赋格曲。所以,没有人会把欣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听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不会有人把施尼特凯的《大协奏曲》当成维瓦尔第的曲子。
看待西方新音乐和国内新音乐的发展趋势
西方新音乐,也有叫“现代派”“先锋派”,主要在欧美国家出现,它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有关系,新音乐寻求新的发音体和乐器,在音乐语言上力求新鲜感和个性化,这样新音乐驱使西方作曲家的技术手段和水平发展很快。追求个性当然是对的,但也容易走极端,往往会忽视思想内容,忽视情感表达,有的西方作曲家干脆说,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除音乐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结果变成了一系列新奇音响的堆砌。这种观点,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吧!
这些“新音乐”究竟是不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当初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1914年首演的时候,观众的反应是嘲骂、哗然大笑和哨声。但听到一次实况转播中,同一作品却得到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和欢呼,看来,人的听觉也是在“发展”的。在德国,年青人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听古典浪漫派,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也还是有相当的市场。但对于当代新音乐,像斯托克豪森、里盖蒂、潘德列茨基等等,绝大数人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喜欢,但表现出一种耐心和谅解的态度,在音乐会上也已经能听到稀稀落落的掌声了。
在国内,当代新音乐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这是必然的,我们的这种实验音乐会出现很多噪音,在我们看来那是结构上的需要,力度上的需要,也是音色多样性的考虑,但对于受众来说,大部分都是噪音,是挑战生理极限的,他们也许并没有耐心细致地听。首先他们就会抗拒。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娱乐的目的来听音乐的。但我们也是在不遗余力地实践、演出,像上海之春,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像这两年的当代音乐周,等等,都会上演大量的中国当代新音乐,还有讲座,大师课。
音乐作品目录
主要作品:
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委约 | 体裁及编制 | 详情 |
---|---|---|---|
1962-64年 | 《山西民歌钢琴曲九首》 | 钢琴独奏 | 唐瑾2012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1963-64年 | 《前奏曲-水车》 | 独奏/钢琴 | 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乐谱 |
1963-64年 | 《前奏曲-悼念》 | 独奏/钢琴 | 乐谱遗失 |
1963-64年 | 《走西口》变奏曲 | 独奏/钢琴 | 乐谱遗失 |
1963-64年 | 《小奏鸣曲》 | 独奏/钢琴 | 杨鸣,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69-70年 | 《白毛女》 | 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钢琴版 | 阎泰山(小提琴)、杨立青(钢琴)1970年5月首演于沈阳音乐学院 |
1973年 | 《新苗》 | 舞剧音乐/管弦乐队 | 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队1973年首演于沈阳 |
1973年 | 《节日之夜》 | 舞剧音乐/管弦乐队 | 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队1973年首演于沈阳 |
1975年 | 《杜鹃山》 | 钢琴伴唱/女高音、男中音、打击乐与钢琴 | 宫香云(女高音)、杨立青(钢琴)等1975年首演于沈阳 |
1975年 | 《出海》(与徐占海合作) | 钢琴协奏曲/钢琴与民族管弦乐队 | 杨立青(钢琴)1975年10月首演于沈阳音乐学院 |
1977年 | 《0蛋先生》 | 戏剧配乐/管弦乐队 | 王宗鉴指挥辽宁省歌剧院管弦乐队1977年首演于沈阳 |
1980-81年 | 《山歌与号子》 | 钢琴四手联弹 | 杨立青与廖冲1981年1月国际首演于联邦德国第23届汉诺威新音乐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新时期中国钢琴音乐》 |
1981-82年 | 《唐诗四首》 | 次女高音、钢琴与打击乐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1982年 | 《洛尔伽诗三首》 | 女高音、长笛、大提琴与钢琴 | 乐谱出版: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1982-83年 | 《室内交响曲》(又名:《为十位演奏员的室内乐》) | 室内乐队 | 汉诺威高等音乐学校现代音乐演奏团1983年月国际首演于联邦德国第25届汉诺威新音乐节 |
1982-83年 | 《忆》 | 大型管弦乐队 | 总谱遗失 |
1982-83年 | 《老子道德经诞生的故事》(布莱希特词) | 无伴奏混声大合唱 | 总谱遗失 |
1984年 | 《节庆欢歌》 | 管弦乐 | 黄晓同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首演于国庆45周年专场音乐会 |
1986年 | 《乌江恨》/日本名古屋爱乐交响乐团委约 | 交响叙事曲/琵琶与交响乐队 |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
1987年 | 《节日序曲》/ 为上海音乐学院校庆60周年而作 | 管弦乐队 | 1台湾福茂(1988)《乌江恨专辑》庞丘斯指挥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2深圳先科出版唱片(1992)《杨立青交响乐作品选》 |
1989年 | 《无字碑》(与陆培合作)/山东省歌舞剧院委约 | 交响舞剧 | 张国勇指挥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1989年10月首演于济南山东省第二届山东省艺术节/1989年获第二届山东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1990年获上海艺术节花冠奖-新人奖、1992年获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4年获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 |
1990年 | 《前奏,间奏与后奏》 | 管弦乐 | 唱片出版: 深圳先科出版唱片(1992)《杨立青交响乐作品选》 |
1991年 | 《太阳颂》 | 管弦乐 | 1991年10月广州乐团交响乐队首演于广州 |
1991年 | 《悲歌》 | 二胡与交响乐队 | 深圳先科(1991)《中华金曲特辑》,严洁敏(二胡),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 菲利普出版唱片(1999)马晓晖(二胡),陈佐煌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DECCA出版唱片(2011年)马晓晖(二胡),陈佐煌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乐谱出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
1993年 | 《弈》/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委约 | 交响乐队 | 王永吉指挥上海交响乐团1993年4月首录于中国唱片社(上海) |
1993-94年 | 《洪湖主题随想曲》(闵慧芬编曲,杨立青配器) | 二胡与交响乐队 |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闵慧芬(二胡),刘炬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 |
1993-94年 | 《阳关三叠》(闵慧芬改编,杨立青配器) | 二胡与交响乐队 |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闵慧芬(二胡),刘炬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 |
1995年 | 《红樱桃》 | 电影音乐 | 深圳先科(1996)《红樱桃》 |
1995年 | 《战台风》/香港中乐团委约 | 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 | 香港中乐团、王昌元(古筝)1995年6月首演于香港 |
1995年 | 《和平的代价》/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委约 | 交响诗 | 朱辉指挥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1995年8月国际首演于新加坡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音乐会 |
1996年 | 《天山牧羊女》 | 二胡与交响乐队 | 国内首演:曹丁指挥上海歌剧院乐队、马晓晖(二胡)1997年5月首演于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节 国际首演:2007年澳门国际艺术节、澳门乐团、指挥吕嘉、马晓晖(二胡) 唱片出版: 宝丽金唱片(1998)《琴韵》,编号:941 743-2马晓晖(二胡),曹丁指挥上海歌剧院乐团; |
1997年 | 《思》/法国里昂国际现代音乐节委约 | 民族器乐五重奏 | 1美国DELOS唱片公司(2004)《为传统中国乐器的当代音乐》 2上海音像出版社《丝竹引》 |
1998年 | 《引子、吟腔与快板》(一枝花)/中国交响乐团委约 | 二胡与交响乐队 | 菲利普出版唱片(2001年)/DACCA出版唱片(2011年) 乐谱出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
1998年 | 《荒漠暮色》/日本“丝绸之路的回响”筹委会委约 | 音诗/中胡与交响乐队 | 乐谱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
1999年 | 《走进新时代》(与王建中合作)深圳福田区、罗湖区区委委约 | 钢琴协奏曲 | 陈佐煌指挥中国交响乐团、许忠(钢琴)1999年10月首演于北京庆祝国庆50周年音乐会 唱片及总谱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
2008年 | 《二泉映月》(阿炳曲,杨立青配器) | 二胡与交响乐队 |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闵慧芬(二胡),刘炬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 |
2009年10月 | 三重奏—《遥远的曲调》/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委约 |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的室内乐 | 乐谱出版:2012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年第1期《音乐创作》 |
2010年5月 | 《江河情缘》/上海世博会委约 | 钢琴协奏曲 | 世界首演:2010.5世博会开幕式,钢琴独奏朗朗,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
2011年10月 | 《木卡姆印象》/中国文化部委约 | 大提琴协奏曲 | 国内首演:2012.6月,大提琴:陈卫平;张艺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演于国家大剧院; 国际首演:2012.9.25日。大提琴:陈卫平,邵恩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德国柏林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北京之声音乐会”于柏林爱乐音乐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