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涛》创作于1958-1960年,是一部典型的传统结构交响曲。李焕之早年在厦门读书,厦门原来是个有很多白鹭的小岛,风景秀丽的鼓浪屿更被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称为“天风海涛”,作曲家就以“天风海涛”为立意,汲取了闽南“南曲”等古老音乐素材创作了这部交响曲。原名 《英雄海岛》 。
- 大海的呼唤 I. The Call of the Sea 00:16:12
- 骏马与少年 II. Fine Horses and Young Boys 00:05:04
- 梅花情操 III. The Sentiment of Plum Blossom 00:10:42
- 赞歌 IV. Song of Praise 00:11:02
作于1958至1960年,作曲家以“天风海涛”为立意,并从 闽 南家乡单调中吸取有特色的素材进行创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厦门鹭岛深切热爱的情怀。
乐章
第一乐章:大海的呼唤。序奏以大海为背景,蔚蓝色的天空中飘来了一段南曲风味的旋律,乐章主体由主部、副部、发展部、再现部的非规范奏鸣曲式结构而成。末尾以序奏的单调飘逸回荡在蓝天之上,并隐约出现闵南音乐的小叫锣音调而结束。第二乐章:骏马与少年。谐谑曲风格,采用闵南南曲《八骏马》的音调。骏马奔腾,少年们健康成长歌唱春天的形象交替出现。第三乐章:梅花情操。采用南曲《梅花操》的音调,是一首慢板抒情乐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怀。第四乐章:终曲,赞歌。综合前三乐章的主题音调并加以发展,赞美建设家园的新风貌。第一乐章“大海的呼唤”。序奏以大海为背景,蔚蓝色的天空中飘来一段南曲风味的旋律,是故乡的声音,是对游子的呼唤,乐章主体由主部、副部、发展部、再现部的非规范奏鸣曲式结构组成。古典音乐中描写大海的乐章各具特色,诸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德彪西的《大海》、沃恩-威廉斯的第一交响曲《大海》、鲍里斯·柴科夫斯基的《塞瓦斯托波尔交响曲》、武满彻的《面向大海》等,李焕之的这个乐章也算一家。
第二乐章“骏马与少年”。谐谑曲风格,采用了著名南曲《八骏马》,骏马奔腾,少年们健康成长歌唱春天的形象交替出现,描绘了青年时在故乡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
第三乐章“梅花情操”。采用了南曲《梅花操》,是一首慢板抒情乐章,优雅的诉说与此前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从新的角度展现了故乡情怀。
第四乐章“终曲——赞歌”。综合了前三章的主题并作了变奏性的展开,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四个乐章独立成章又相互对比。
赏析
这部交响曲是李焕之写给闽南故乡的心曲,作品的一大特色是把乡音与乡情相融合。全曲的音乐素材主要取自源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音乐——南曲,尤其是以泉州为中心的古老曲艺“南音”,以及闽南民歌、戏曲(歌仔戏、梨园戏)。[南音,又称南曲,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十世纪中叶传入泉州一带闽南地区,在泉州最为盛行。南音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当地音乐融为一体,逐渐形成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乡情的表现也不全依赖于传统的家乡古乐,而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把乡乐融化到新的交响音乐语言中,获得了全新的表现力,并以双管乐配置,配器精湛,气魄非凡。这种情感既非特别忧伤也非特别壮阔,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娓娓道来,纯朴而真挚,流淌着作曲家对远方故乡的深情与忠诚。
1960年前后正直中国交响乐的成熟期,罗忠镕、李序、李焕之、丁善德、王西麟等作曲家接连写出结构完整、配器精湛、内涵深刻的中国交响曲,这部《天风海涛》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福建音乐素材和内涵的中国作品有30年代蔡继琨先生留学日本时的《浔江渔火》,以及李焕之的《天风海涛》、郭祖荣的《大樟溪》、王西麟的《交响壁画》、刘湲的《土楼回响》等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