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蓬:把中国歌剧唱给世界听
尽绵薄之力让古典与现代可以圆融,让创新显得有理有据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韩蓬演出照
主要成就:曾获意大利维罗纳《图兰朵》国际歌剧比赛第一名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最佳音质奖”,意大利理查德·赞道纳伊国际青年歌唱家大赛第一名,第15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组第二名。代表作有《卡门》《图兰朵》《楚霸王》《茶花女》《雷雨》等。
问: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答:游泳、打篮球,玩跨界音乐。
问: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答:向帕瓦罗蒂的高度靠近。
问: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答:有理有据地创新,让高雅艺术俯身向人民,在世界舞台发中国声音。
套用个流行词,韩蓬身上充满了“反差萌”。他是标枪运动员出身,半路出家却站上了世界歌剧的中心舞台;他从不讳言自己是个胖子,可塑造的角色倒有不少翩翩佳公子;他扎根古典艺术,但常爱在朋友圈里晒“今天又跨界了”;他偶尔慨叹自己没好好学过外语,转身1个月就能唱出德沃夏克的 《水仙女》,用的是捷克语。
旁人乐道这些小小的不可思议,可韩蓬自己却摆手:“上学时一直想站在世界舞台上表演世界经典,但真当那一天来了,我听到了有观点说,世界歌剧中心正来到东方、来到中国。”在他心底,这重关于世界经典与中国力量的关系永远牵动着他的神经。所以,当世界级指挥大师丹尼尔·奥伦为韩蓬“纯正的古典意大利味儿”着迷,并承诺“两年带他火遍世界”时,韩蓬却选择留在国内舞台。韩蓬说自己最大的幸福,是“用母语把中国歌剧唱给世界听。”
幸福女神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就垂青一个人。至少,种种反差都是韩蓬一路跋涉的见证。他确有天赋,但从体育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再到进入上海歌剧院,比天赋更多的是“朝五晚十”的努力———弹琴、视唱、练耳、乐理,悟性偶尔奏效,刻苦才是永久的捷径。上海歌剧院的排练厅里,今年由他挑大梁的上海版 《茶花女》剧组,韩蓬总是早出晚归的演员之一。
他确受过争议,但与其徘徊在减少体重还是损失音质的抉择里,莫如跳出外表勤修内功———歌剧是门集大成的艺术,迁就惯性思维里的样貌,不如用声音动人、以演技塑形。去年底,韩蓬受邀在国家大剧院打造的歌剧《方志敏》中出演男主演的B角。上半场不下场,下半场也不休息,一部挑战男高音的大戏,在他唱来游刃有余。当剧中的方志敏以豪情万丈的咏叹调来回应“劝降”时,台下观众早忘却原本对主演身材的挑剔。在那一刻,声音真的可以影响视觉。去年秋天,韩蓬随国家大剧院赴意大利巡演《骆驼祥子》,在唢呐、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的穿插中,韩蓬用声线征服了歌剧之乡那些敏感的耳朵。在热那亚,谢幕时分,有观众在台下齐声高呼“鲁契亚诺!”那是帕瓦罗蒂之名,是意大利人对中国男高音的无上认同。
让韩蓬清楚的是,歌剧这种艺术样式在国内依然曲高和寡。有人劝他,干脆改唱流行歌算了,但韩蓬觉得,认清艺术的价值、认识自己的内心比赚钱更重要,他说:“即便在全世界,歌剧也是小众艺术。”对困境他很清楚,但决不妥协,“我能尽的绵薄之力,就是让古典与现代的可以圆融,让创新显得有理有据。”在唱好安身立命的歌剧之余,跨界玩混搭亦不失出路一条———把流行音乐唱得高雅化,把古典歌剧通过新兴编曲变得流行化,拉近古典与流行的距离,也牵起歌剧与中国受众的红线。从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放歌主题曲开始,韩蓬的事业路线隔三岔五就会与流行音乐轻轻交错:在个人音乐会上,他会用美声演绎《天路》和《青藏高原》这样的流行歌;也会邀请志同道合的作曲家、演奏家、编曲大师一同参与,从学院派的教材里翻找出练习曲,替古老歌剧唱段套上时尚乐谱。
自从2014年底入选“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韩蓬的创新又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列表。今年是上海歌剧院整体发力之年,作为歌剧院青年主力,韩蓬说自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院内的排练中。有意思的是,2017年,一台实验性的演唱会已在他脑海中成型,“想做一个普契尼的专场,上半场演唱经典的咏叹调,下半场演出短歌剧,例如《群妖围舞》。”如此拼盘尝试,图的是让歌剧变得更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