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当年3月26日开业。 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
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1959年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是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之一,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此为中心场所;众多的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登临音乐厅舞台展现艺术风采,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可•斯特恩、萨尔瓦多•阿卡多、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祖克曼、郑京和,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拉罗查、傅聪、殷承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意大利国际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在此表演过。
建厅的历史背景和设计师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电影,7个半月后的1896年 8月11日,这种“西洋影戏”即在上海同时也是在中国第一次放映,深受民众的欢迎,孕育了巨大的商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拍摄、放映行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社会名流何挺然名下的联怡公司于1929年向潮州同乡会会馆租地,在八仙桥爱多亚路523号(后改名延安东路)投资建造南京大戏院,邀请第一代留洋归来的华人设计师范文照主持设计。南京大戏院建成于1930年,并于同年3月26日开业,启幕放映美国歌舞片《百老汇》。
南京大戏院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国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的西方古典风格建筑,装饰多变化且有层次,色调淡雅。古典的柱子与券门配合得比例匀称,穿堂大部分用大理石和人造石,楼上楼下各有休息厅。建厅前后适逢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南京’十分注重配音和配乐的效果,其墙壁和柱子由美国西电公司特殊设计,场内音效极佳,有1540座,为上海最豪华的首轮影戏院。 设计师范文照先生系广东顺德人,1918年由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主修建筑设计,学成返国后于1923年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业,成立范文照设计事务所,先后设计了上海、丽都、南京、沪光和美琪五家剧院。其他作品还包括上海青年会宾馆等。
早期的演出
尽管南京大戏院建厅之初主要是放映电影,但也一直伴有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如当年的投资方股东之一朗德山在国内曾组建“潘家班”杂技马戏团,‘南京’专门设计有与有声电影无关的小乐池,就是供他演出伴奏之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音乐类表演,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并没有走入大众的生活,当时,工部局交响乐团是本埠唯一的西洋音乐专业团体,其在南京大戏院有史可考的演出最早是在1932年,其后,工部局的夏季音乐会成为‘南京’的固定演出。三十到四十年代,也曾有许多外国著名音乐家陆续造访过‘南京’,如 1933年6月世界著名钢琴家莫什维支、1937年6月著名钢琴家米罗维支、大提琴家皮亚斯特罗、低音提琴家约瑟苏斯特联袂登台、1942年10月小提琴家阿德勒等。
舞台剧和地方戏也曾在早期的‘南京’占有一席之地,1933年嘉璧歌舞班的维也纳歌舞晚会、1943年的音乐歌舞剧《金缕曲》、日本东京宝冢歌舞团等。抗战胜利后,大型乐剧《孟姜女》曾在‘南京’作一周的公演。南京大戏院更有1946年4-5月梅兰芳先生率团连演13天的盛况。
平移修缮工程
2002年9月1日音乐厅歇业,同年12月16日音乐厅的平移工程开始,经过近200个日日夜夜,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2003年6月17日,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6.46米,并抬高3.38米,抵达新址。
此后,音乐厅开始修缮扩建,对原有的装饰区整旧如旧,内外部墙面颜色也清洗恢复到建厅原貌。舞台深度加大一倍,新建南厅和西厅,增加演员休息室,重建屋顶,座位增加到1200座。加上配套的地下停车场、地铁8号线车站和多条公交线路枢纽站,交通环境极大改观。
重新开业
重新开业后的上海音乐厅将坚持专业化的定位,即以高品质的古典音乐演出为主,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独奏、重奏、声乐、中国民族音乐,以及爵士乐。除保持原有良好的建声效果外,扩建后增加的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活动空间,便捷的交通,地处广场公园之中,使市民形成“欣赏音乐,就到上海音乐厅”的印象。
音乐厅仍将一如既往的注重普及演出,这不仅仅是保持其优良传统,也是音乐厅的社会责任,上海音乐厅将加大投入力度,提前做出规划,形成系统系列的普及内容,供市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