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沙龙》中起重要作用的有三首墨西哥歌曲——《绿棍子》、《拉·赫苏西塔》和《蚊子》。科普兰在丝毫不篡改其原有的自然质朴的情况下加以凝练提高,别具风格。乐曲由引子和三个部分构成。长大的引子包括五个段落,呈示出乐曲的主要主题,展现了各种形象的片段。随后,乐曲的第一部分表现了墨西哥沙龙中群众歌舞的场面,它以引子中第一段旋律的一个变体开始,舞蹈越来越热烈,情绪越来越高涨,随着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强音的加入,音乐更加沸腾,把墨西哥沙龙中纵情狂欢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乐曲的第二部分(中段),单簧管唱出一支自由即兴而富于感情的曲调,充满了安详的宁静气氛,与前面欢快性的音乐形成强烈对照,几个民歌风主题也相继出现。最后,乐曲回到原来的速度,在打击乐器敲出的复杂的舞步节奏上,独奏单簧管吹出一支诙谐、快乐并充满俏皮味的旋律,展现墨西哥人开朗的性格。这段舞曲越发热烈起来,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并使热烈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全曲结束。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 1900-1990)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又译“柯普兰”),1900年11月14日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父母是立陶宛犹太移民。13岁从姐姐学习钢琴,15岁立志成为作曲家。17岁从戈德马克(Goldmark)学习对位、和声。1921年至法国的枫丹白露美国音乐学院,从纳迪娅·布朗热学习作曲。1924年回纽约。192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管风琴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公演,自首演后,科普兰被贬为不协和音的信徒,指挥家达姆罗什当时曾说:“才23岁就写出这种东西,再过5年会杀人。”从1935年起,他写下了一系列以民间素材为基础的音乐作品,因而成为美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国,他积极从事音乐活动,为报刊杂志撰文,1937-1945年之间担任美国作曲家联盟(American Composition Alliance)执行书记。1935-1944年受聘于哈佛大学教授音乐。1940-1965年在伯克希尔音乐中心的暑期学校任教,1957年起兼任该校负责人。1970年后,中止创作,但1980年代中期还时时讲课和指挥。1990年12月2日逝世于纽约塔里敦的一家医院。
科普兰是美国国作曲家成就很高的一位。甚至被认为是第一位闻名于世的美国作曲家、美国音乐新风格的拓荒者。他的成长反映了那一时代典型的美国作曲家历程。他的成名之作是1936年他根据墨西哥流行曲调而创作的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1926年创作了带有爵士风格的《钢琴协奏曲》,1930年的《钢琴变奏曲》则受到斯特拉温斯基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的深刻影响。1936年又改变风格,朝着简明的方向发展,认为这样可以更接近爱乐大众。他这一时期的音乐,包括1938年的《小伙子比利》Billy the Kid 、1942年的《牧区竞技》Rodeo ,以及一些电影音乐,大多采用了美国民谣的风格。而在他的晚期创作中,又表现出12音体系的兴趣。其代表作还有管弦乐《林肯肖像》(1942)、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1943-1944)、《钢琴协奏曲》(1926)、两幕歌剧《温柔乡》(1954)等。
科普兰获得过许多荣誉,诸如普利策奖、纽约评论奖、奥斯卡金像奖等,并且是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