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钢琴套曲作品一共有六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以一种巴洛克键盘舞曲体裁为蓝本而作,分别献给他牺牲的七位战友(其中第四首是同时献给一对兄弟)。第一首《前奏曲》(Prélude)里流畅灵动的三连音长流不息,双手的旋律互相模仿,仿佛是一个混合了多种色彩的声音漩涡,带来令人舒畅无比的流动感。第二首《赋格》(Fugue)虽然是用了复杂精密的三声部自由复调手法写作,却单纯地散发着简洁无暇的凄美色彩和丝丝冷静的高贵气质。第三首《福兰纳舞曲》(Forlane)的体裁来自一种古老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曾被库普兰多次采用于他的重奏组曲内。这个乐章也是整个套曲中最能明显突出拉威尔标志性写作特点之一,就是如何把古老典雅的传统舞曲格调与尖锐创新的二十世纪和声混合出超然独特的味道。第四首《利戈东舞曲》(Rigaudon)是来自法国普罗旺斯古老的舞曲。这个乐章共有三大段落,每段旋律开端虽然都采用了同样的回转音型动机,却展开了鲜明有趣的对比。第一段落是一首C大调轻快而典雅的舞曲,第二段是一首略带伤感的田园诗般亲切的C小调歌曲,而第三段落是第一段落的再现。第五乐章的《小步舞曲》(Menuet)弥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思古幽情,仿佛是一段对往事漫不经意的叙述,当中却经历了希冀、等待、焦虑、激动、失望、无奈、自怜等情感变化。这个慢乐章所营造出的高贵而悲凉之情美得让人心碎。最后一个乐章《托卡塔》(Toccata)是全曲技巧最难的乐章,活跃的主题由无穷动韵律式的短音符装饰而成,中间也不缺偶尔的抒情变化。乐章的结尾仿佛是要把整首套曲一直酝酿着的激情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在无限动感和热情中结束全曲。
拉威尔对舞曲形式有特殊偏爱。一般的舞曲作品多通俗而轻快,拉威尔的舞曲却处理得典雅精致、明晰优美,在纷繁的配器、摇弋的色彩后散发的是丝丝冷静的高雅,即使非常活泼的舞曲也是如此。这部作品吸引我之处是音乐中所弥漫的超然物外的思古美感,特别是小步舞曲所营造的悲伤高雅之情境实在美得让人心痛。
虽然拉威尔非常迷恋古老乐风,《库普兰之墓》采用的也都是早期的音乐体裁,但大量的和声却以现代手法来处理,这在佛兰舞曲中特别明显,尖锐的现代和声与典雅稳重的古典舞曲格调形成有趣的对比。
1888年12月19日,弗里茨.莱纳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商人家庭。 莱纳第一个指挥职务是1909年(21岁)担任布达佩斯喜歌剧院合唱指挥。1910-1914年他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演出,使他名声鹊起。1914-1922年,莱纳出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1938年,莱纳重新回到指挥台,主理匹兹堡交响乐团长达10年。
从1948年开始,莱纳在大都会歌剧院担任了5年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其间于1953年指挥首演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得到作曲家的称赞。在莱纳一生指挥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他任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10年,他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把处于低落的CSO恢复了元气,与托斯卡尼尼、比彻姆、斯托科夫斯基、富特文格勒以及门盖尔伯格并称为20世纪指挥巨头。
1963年11月15日,莱纳在纽约为大都会歌剧院排练瓦格纳《神界的黄昏》时不幸逝世,终年75岁。 他的指挥忠于原作,结构清晰,速度精确,Rubato得体,色彩华丽,音响光洁,音乐热情。以最小的动作来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他的指挥理念,也是他的指挥特色。 莱纳对录音不是很感兴趣,却为RCA录有不少优质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