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玛祖卡”是波兰民间舞曲的名称,18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玛祖卡”的音乐节奏为中速的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拍上较为常见,情绪活泼热烈。舞蹈表现为男女双人集体舞。男舞者是一个重要角色,他选择舞步的花样、动作,不断变换着舞步速度;他高傲、带着军人的风度;女舞者则以优美的身姿,被男舞伴领着,舞步轻盈地在舞池中飞跑。舞蹈动作有滑步、脚跟碰击、男子单腿跪、成对旋转、女孩绕男子轻快跑步等。
“玛祖卡”舞步以它的特殊节奏型而使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把各种舞步动作和花样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在芭蕾舞学科的“性格舞”课中,“玛祖卡”舞步也是要运用较多的课时量来进行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它。
在芭蕾舞剧《天鹅湖》母后为王子选新娘的第三幕里,就有波兰的来宾为王子献上的一段精彩“玛祖卡”舞。八对男女舞者,合着三拍子的轻快玛祖卡舞曲,在领舞的带领下,做着各种花样、变化着各种舞步;
男演员身着民族军服,以稳健的阅兵步伐,展示着男性高傲、帅气的风度,女演员则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踏着飘逸的轻跑步,展示着女性柔美的身姿;整个舞蹈充斥着异国情调的华彩气息,令人眩目。此外,在歌剧《伊万·苏三宁》、芭蕾舞剧《雷蒙达》中,都有精彩的表现。
波兰民间舞中,还有南部的克拉科夫省的克拉克维亚舞(kelakeweiyake),音乐以二拍子为主,轻快有力,并富有跳跃性节奏。舞步以骑马行进似的横跨步为主要特点,男子不时地做一些大跳、空中击腿等技巧动作;女子动作较为轻柔,与男子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对比。而位于霍伯奇诺地区的奥别列克舞(aobielieke),更以特性技巧表演著称,如快速旋转、托举、旋子、跳绳等,舞蹈活泼快速,充满着自豪与激情。
“玛祖卡”、“克拉克维亚克”、“奥别列克舞”自18世纪起在欧洲各国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并被芭蕾舞编导们以此为素材运用于芭蕾舞剧之中。
玛祖卡起源于波兰中部玛佐夫舍地区,其名也很可能来源于该地名。18世纪后,玛祖卡舞风靡全欧洲,成为各国宫廷和上层社会舞会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均有关于玛祖卡舞的情节。
玛祖卡是一种男女集体舞,由男舞者占据主导地位,决定舞步种类、轻重和速度,而女舞者则以轻快的舞步围绕男舞者。玛祖卡主要的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双人旋转和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为主,舞步比较复杂。
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剧天鹅湖和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玛祖卡,因此玛祖卡舞步时至今日亦是芭蕾舞者必学的舞步。
玛祖卡音乐类似于华尔兹,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著名作曲家如肖邦、格林卡、亚历山大·鲍罗丁、德彪西等均创作过大量的玛祖卡音乐。
今日的波兰国歌就是一首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
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