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 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 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 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 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 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被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只有2个章节,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
第五名:音乐神灵 德国 韩德尔(1685-1759)
代表作:《弥赛亚》
成就:在西欧音乐史中与巴赫占有相等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影响极大。
Messiah,Noir;J.U.D.G.E. - Messiah
韩德尔(亨德尔 Handel,Georg Frideric 1685——1759)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城。他自二十七岁起定居英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家。韩德尔在西欧音乐史中与巴赫占有相等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影响极大。
韩德尔自幼即显示出音乐才能。父亲是宫廷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希望儿子学法律而 出人头地,因此极力法对韩德尔学音乐。后来由于其管风琴演奏受到当时人们的赞叹,才被允许兼学音乐。以后有人愿意送他去意大利留学,但又遭到父亲的反对。 父亲去世后,为尊重长辈意愿,他仍未专门学习音乐。但终因他突出的音乐才能,先后被聘为莫利兹堡教堂的管风琴师和汉堡剧院第二小提琴手。十九岁时创作了他第一部重要作品《圣约翰受难乐》,次年演出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于1706年赴意大利,广泛接触了意大利各歌剧流派的音乐并掌握了这种风格。这时期他创作的宗教音乐和歌剧,因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并达到与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相媲美的境地,世人赞赏不止。
1712年定居英国,取得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并领导歌剧院的工作,致力于意大利风格的歌剧创作,但他的作品中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德国音乐的影响。二十年代后随着英国资产阶级的强大 和市民阶层对意大利歌剧的反对,他的歌剧事业遭到多次打击。从三十年代起韩德尔才全力转向清唱歌剧的写作,创作了著名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犹大玛卡贝》、《扫罗》等清唱歌剧。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当时英国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的内容,而受到欢迎。韩德尔一生中共创作歌剧五十多部,清唱剧三十多部,还有许多大协奏曲和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作品,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
韩德尔由于勤奋地创作和操劳,晚年患眼疾,1753年双眼失明,1759年4月14日逝世于伦敦,在临去世的前几天(4月6日)还参加了《弥赛亚》的演奏。
第六名:指挥之王 奥地利 卡拉扬(1908-1989)
代表作:《贝多芬九大交响曲》
成就: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被誉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
I.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Herbert Von Karajan;Philharmonia Orchestra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9 & Overtures
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奥地利 指挥家。生于萨尔茨堡。自助 学钢琴,曾迸维也纳音乐学校 和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 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 城马尔姆开始,1934年考上 亚深歌剧院的指挥才渐获名 声。1938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任维也 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1949年 起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 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 常任指挥,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 导,1967-1969年任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指导。人们 称他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年开始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复活节音乐周。他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配白如水乳交融,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 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
从 一九五0年代活到八九年,这一段期间,卡拉扬录制下无数经典的录音,留给后代无数的音乐宝藏,据一项保守估计,卡拉扬的录音,在全世界至少卖出了一亿张 CD,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互媲美。做为一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坛的影响就像他所说的:「我的笔在乐团团员的身上,留下痕 迹……」而现在,我们则透过录音,捕捉到卡拉扬笔下,所写出瑰丽深刻的音乐世界。
第七名:歌剧之王 意大利 威尔第(1813-1901)
代表作:《弄臣》
成就:西洋歌剧的首席代表,其作品占据了世界歌剧舞台的半壁江山。
Act I, Scene 2: E Il Sol Dell'Anima,Philharmonia Orchestra;Julius Rudel;Beverly Sills;Ann Murray - Verdi Rigoletto
威尔第,意大利歌剧作家。童年生活很穷苦,幼年时就特别爱好音乐,常被民歌和流浪艺人的表演所吸引,7岁时跟教堂里的风琴师学习音乐,后经人资 助赴米兰深造。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但他并不灰心,跟歌剧作曲家拉维尼柯学习作曲和配器。1839年他写的第一部歌剧首演,反映良好。 1492年他写的第二部歌剧《那不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这部歌剧也是他反对压迫和同情被奴役者的创作思想和最初表现。
19世纪50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5)等 7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他于1870年被选为意大利众议院议员。1871年到1872年应埃及总督的邀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创作了歌剧《阿伊 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歌剧《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诺夫》(1893)。
威尔第认为意大利歌剧应沿着自己民族传统的 道路前进。他一生创作了30余部歌剧,在不同的题材里,反映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对当时社会起了积极作用。他写的歌剧《弄臣》、《茶花女》、《奥赛罗》被列 入西欧十大歌剧之中,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在欧洲歌剧史中,他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个作曲家,人们赞誉他为“歌剧之王”。
第八名:音乐之王 意大利 斯卡拉蒂(1685-1757)
代表作:《斯卡拉蒂奏鸣曲》
成就:作品细腻、典雅,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
Sonata in D Minor, K. 52 L. 267: Andante moderato,Vladimir Horowitz - Scarlatti: Sonates - Horowitz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是与巴赫同岁的巴洛克时代作曲 家。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16岁开始创作歌剧。后期开始大量创 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00余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以单一的演奏技巧为中心构成,有的采用巴洛克式的二部曲式(AB),有的与巴赫的创意 曲写法相同。斯卡拉蒂生前出版时称之为“练习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同时发展了键盘 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
和大多数巴洛克作曲家一样,斯卡拉蒂也是位多产作曲家,作品有康塔塔、大协奏曲各十多部。但最有价值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结构上虽不如巴赫的音乐那么紧密、精巧,但旋律性强、富于 歌唱性,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大多是演奏时间只有一两分钟至五 六分钟的三段式,内容或清雅或灿烂或抒情可谓姿态万千,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色彩斑斓。在曲式上有的似巴赫的创意曲、有的像赋格,其中有几首 还是包含了两个主题的古典奏鸣曲式。此外,他还引入了快速重复、双手交叉以及双音经过句的新技法,拓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虽然斯卡拉蒂还没有完全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不过从他带有新倾向的作品来看,说他是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应是当之无愧。
第九名:小提琴之王 意大利 帕格尼尼(1782-1840)
代表作:《女巫之舞》
成就:“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The Witches Dance, Op. 8. Andante,Orchestra Of The Golden Light - Niccolo Paganini. 20 Golden Melodies In Modern Processing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 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 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 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 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 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第十名:进行曲之王 美国 苏萨(1854-1932)
代表作:《星条旗永不落》
成就:作品细腻、典雅,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André Kostelanetz - The Thunderer: The Spectacular Sound of John Philip Sousa
约翰·菲力浦·苏萨(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10岁起学习小提琴与和声学,16岁即指挥乐队在剧场和影院中演出,曾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 队领队、美国海军乐队总指挥,四次率自己组织的乐队赴欧洲巡回演出。一生作有大量的军乐曲和轻歌剧、歌曲等,对美国铜管乐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被 誉为“进行曲之王”。他所作的军乐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条旗永不落》、《棉花王》、《华盛顿邮报》、《越过海洋的握手》等。
美国国家进行曲 《星条旗永不落》是苏萨的代表作,创作于1897年(另一说1896年),管乐合奏曲。这首进行曲充分发挥铜管乐队的表现功能,以磅礴的气势和热烈的情绪 歌颂自己的国家和军队,颇有鼓动力。霍洛维茨对钢琴作品有多方面的广泛了解,因此他对演奏曲目也是十分的苛求,他把苏萨的这首《星条旗永不落》改编为一首 充满灵气和类似二手连弹的乐曲,听起来如同加上短笛助奏。气势非常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