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在十五世纪末《风琴匠与风琴师之镜》-书中,已提到木琴,而称之为Hueltzeglechter(木制的敲击乐器)。真正在现代乐队中有它应有一席之位的是自门德尔松在1836年聆听木琴演奏以后,它不单只在花园音乐会中有应用,也应用于正式的交响乐队中,当今现代音乐会作品越来越多采用木琴来演奏。英文名Xylophone。木琴作为打击乐中的旋律乐器,以它特有的明亮、清脆奔放的音色,乐器本身特有的演奏风格在乐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一、打击乐器木琴构造介绍
要论述木琴的音色,首先必须了解木琴的结构及琴槌的使用。
木琴总体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
1.琴键是使用不同长度与厚度的硬木条制作而成。(如:红木等)
2.共鸣筒是使用长短不同的圆形金属管制作而成。 (如:铝等)
3.琴架是使用金属材质制作而成。
梯形木琴由四排琴键按音高不同纵向排列组成,在琴键的两端有两个支点,在琴键的正中下方是共鸣筒。琴槌是一对勺型小木棰,多用红木制成。
横排木琴由两排琴键按音高不同横向排列组成,按音阶的顺序排列(排列方式与钢琴的键盘相同),在琴键的两端有两个支点亦即振动的静止点,在琴键的正中下方是共鸣筒。琴槌是由槌头和槌柄组成,音色会因击槌头的质料不同而异,有木制、橡胶及毛毡等种类,槌柄使用如筷子粗细的藤条或朔胶条。
实践证明,每个琴键的中心点,发音音色是最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琴键音高与共鸣筒共鸣的一致关系,所以木琴的制造和演奏前的检查,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解决木琴的本身还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演奏者有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所以在演奏过程中必须使琴槌落点准确,即是琴槌必须击在琴键的中央,当然有时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琴槌敲击琴键音高两端的,才能使木琴真正发出音乐所需要的美妙音色。
琴键和琴槌都是特殊木材造成,本身没有弹性的因素可以借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硬”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更需腕力的硬功夫,演奏时,琴槌是以腕关节为圆心,以手腕为“转轴”上下自然运动来完成击键动作。、演奏者身体必须充分放松,依靠手臂各部位肌肉与关节的——联合运动产生弹击力量,使力能畅通地传到琴槌头上下击琴键,使琴键震动发音,并通过琴键传递引起琴键和音筒空气震动产生音响共鸣。同时手指时刻都要保持一定的放松,特别拇指不能失去应有的弧形而塌下去,这样演奏的音色是“闷”“硬”的,同时也使木琴的发音失去其光泽性。所以我们演奏时必须采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握琴槌,这是一个抓而不紧的动作要求,使槌有个正确的支点,这个支点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琴槌就不能随着手腕的转动而上下转动。如果抓的太紧,或者整个臂部不放松,那么演奏时发出来的声音将是闷的,没有弹性的,除了强调关键的这一点,另外也不能忽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作用。在实际的演奏中。它们是毫无阻力地附着槌运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间缺一不可。
三、实际演奏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分析。具体来说:
1.当演奏比较轻松、活泼的乐曲(如:加沃特舞曲)的时候。因为乐曲本身是很轻松活泼的。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是必须注意到音色的“松”与“亮”小臂要保持松弛,根据乐曲的情绪,结合槌的弹性,这样才能奏出轻松活泼的旋律。
2.当演奏情绪比较激烈,速度快的乐曲(如:马刀舞曲)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类乐曲在力度、音色上的变化和要求。这类乐曲本身规定的力度较强,但演奏者在力度上必须留有余地,不能“过火”,否则演奏出来的音色是“僵硬”这也是力度与音色的关系, 《马刀舞>的中段,情绪有所轻松,要求比较连贯,木琴的琴键的反应并不如其它弦乐器那么灵敏,要求这段乐曲做到以上要求是比较难的,在技术上必须解决滚奏的基本功,演奏上要有一定的力度,强调两槌间的力点,在力度上不能像乐曲开始那样激烈,只有这样,演奏起来才能更好地表现整个音乐形象,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这就是演奏方法与音色的良好关系对音乐形象的表现的作用。
3.当演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中间片断中,要求每个音符必须有“颗粒性”根据音乐情绪的要求,不能采用《马刀舞》中的演奏方法,首先,在个人的精神状态上要求有突然收回的感觉,注意在运槌方面,不能将腕抬得过高,必须充分强调食指与拇指这个支点的作用,不能出现重音,让人听起来有流畅的感觉。
由于篇幅关系,不可能将所有乐曲一一列举,总而言之,演奏者本身必须清醒地了解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关键,音色和演奏方法是有密切联系相互相承的,好的方法,正确的演奏是成功表现音乐内容的关键。演奏者要根据不同的乐曲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使木琴这件乐器真正发挥其特性,演奏出优美悦耳的不同的音乐形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