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木器制作非常着迷,动手能力也很强。上学后,他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爱读古诗词,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引起了他的很多联想,什么样的乐器声音能够使得送客的主人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呢?出于这种情结,16岁的他毅然选择了到北京乐器制作专业学校学习。
琵琶制作并没有人们想像中那样有趣,反之很枯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的对待,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一把琵琶的质量。曹卫东制作一把琵琶,需要花上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但是想制作一把优质的琵琶,首先就是选好木料,木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琵琶的使用寿命和音色,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需找好的木材,这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稳定性好的、易于震动的材料才适合,所以说选材在做好琴的过程中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现今的琵琶大多是取材于红木。红木木质坚硬,制成的琴身共鸣振动强烈,能够产生金属般明亮而坚实的声音。红木的存放时间越长,制作出来的琵琶性能就越稳定。
曹卫东制作的琴,台湾主流媒体赞誉其“有着翡翠般的音色”,他在制艺上有着这样的理念:“传承就是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琵琶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琵琶文化,结合现代美学,创造出具有独特琵琶声音、特色、种类众多的琵琶。”
为此,曹卫东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如今,曹卫东成功创制的琵琶种类已有七种。曹卫东认为现代乐器有着很多改进和开发的空间,他经常查阅有关资料,研究古代乐器形制及制作工艺。曹卫东觉得,与盛唐时期相比,当今的琵琶种类确实过于单一。为了恢复古老优秀传统文化,曹卫东与专业人士合作,从2008年开始复制、改制、研究琵琶的工作。
复制就是根据过去古代的图谱及各地保留的一些古琵琶实物,按照原尺寸和原工艺将其复制出来。曹卫东解释道,复制古琵琶的难度很大,琴的外形、工艺及样式的寓意都要充分了解。过去琵琶用弦是蚕丝弦、牛筋弦及羊肠弦,这些弦现在几乎绝迹。在声音的追求上,我们只能按照古代诗词中所描述的声音来理解了。在复制工作中,曹卫东结识了很多关注古琵琶研究的朋友,美国芝加哥大学蔡九迪教授便是其中一位。蔡九迪教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专门从事中国明清两代文化的研究,而曹卫东复制的明式琵琶又与在美国大都汇博物馆的明式藏琴十分相似。机缘巧合,经过数次接触,曹卫东与蔡先生有了更深一步的合作。与此同时,曹卫东还与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师兰维薇及制弦师王耕、方素心等人共同研发了丝弦古琵琶的制作。
从2010年起,在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后,他成功地复原创作了四把不同年代的琵琶:一把燕尾式明琴、一把凤尾式明琴、一把唐代的四弦琵琶和唐代的五弦琵琶。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与一些专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又对这几款琴加以改制,既保存了古代琵琶古朴、简约的外形,又结合了现代声学的需要。
曹卫东从事琵琶制作32年,在他看似平凡的外表下,不仅有巧铸天籁的双手,对琵琶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