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王洛宾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时,在歌词上进行了很大改动。原词中“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是十个音节,“别的那”就是维吾尔语“小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小鸟呦,小鸟呦”,但却只有六个音节,如果按照翻译过来的汉语直接填到曲谱中,既不符合格调的要求,也失去了民歌的味道。
怎么办?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王洛宾灵机一动,把“别的那呦呦”变成这首歌曲的助词衬语,十个音节全都保住了,而且还平添了一种异域风格,整体风格并不显得割裂。
这首歌原来是舞曲,每个乐句都做反复,上下乐句的尾音总是“3”和“6”。王洛宾把曲调连续重复的尾音及不上口的颤音去掉,突破了曲谱中的惯性重复,使音调变得甜美,既符合民族格调,又不歪曲汉语形象,使这首歌变得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