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起源于秦代的“弦鼗”,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就有“三弦”这个专用名称。
现在全国各地流行的三弦主要有三类:
01
“小三弦”(也称曲弦),它主要用于南方的曲艺、戏曲中;
02
“中鼓三弦”,它比小三弦略大,使用于河南曲子、北方的弦索十三套;
03
“大三弦”,它是北方各种说唱音乐(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的伴奏乐器。
清代以前的三弦皆为小三弦。泉州南音使用的三弦就是这种历史悠久的小三弦。
图:南音小三弦
南音三弦是泉州南音“上四管”中除南音琵琶外另一件拨弦乐器(上图)。它的右手弹奏技法和南音琵琶基本相同。其演奏的实际音高比南音琵琶低一个八度,在音响效果上它和南音琵琶形成一低一高的互补关系。它的音量略小于琵琶,南音界人士 认为它和南音琵琶为一阴一阳的关系。三弦作为南音乐器“上四管”之一,其柔和、圆润的音质可以调和南音琵琶的音色,产生良好的共鸣,并能弥补南音乐器中音区的不足。尽管它的音量并不大,但在乐队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由于三弦是无品相乐器,所以左手演奏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对音准概念也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对学习者的音乐素质的要求相应比较高。
一 三弦的选材与结构
南音三弦外形古朴雅致,一般采用紫檀、酸枝等硬木制作,全长约 98 厘米,指板宽度约 2.7 厘米(最窄处)~3.7 厘米(最宽处),弦轴长度约 11 厘米,呈六角形。琴鼓长度约 17 厘米,宽约 16 厘米,高度约 6.5 厘米,琴鼓蒙以蟒皮。
南音三弦结构的一个较大的特点是,琴鼓小而内膛大,鼓皮也较松,因而声音低沉且音量较小。三弦的有效弦长约 73 厘米,以前采用丝弦,现在都采用尼龙琴弦,弦距约 1.5 厘米。琴码高约 1 厘米,琴码的位置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稍作移动,如果天气 湿度大,蛇皮较松的时候可向上移动,在气候干燥、蛇皮较紧的季节则可向下移动。这种移动主要起到调整音色的作用,但是从演奏的角度看,这并不科学,因为琴码的移动意味着左手的音位也相应发生变化,这样不利于音位的准确。 二 三弦的定弦与弹奏
南音三弦最为常见的定弦为 A(工㐅谱的谱字为“下”)、d(工㐅谱的谱字为“工”)、a(工㐅谱的谱字为“一”)。传统的抄本是这样描述南音三弦的定弦的:“母线(第三弦)和(校音)‘下’为‘天’;中线和‘工’为‘人’;子线(第一弦)和‘一’为‘地’,名日三才”。还有一种专用于传统大谱《四不应》的定弦法,其定弦为:G、c、g。另有一种南音界称为“品管”的定弦法,其定弦为:c、f、c1,这种定弦法较为少用。
南音三弦的演奏大多使用自然指甲弹奏,常用的右手演奏指法是:点(弹)、踢(挑)、撚(滚)、 落指(下出轮)等。
学习三弦演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01
演奏姿势和手形(下图),琴鼓放于右大腿的中间,不要把琴鼓贴着身体,这样不利于琴鼓的振动。右手小臂自然地压于琴鼓上,手腕略向内弯曲拨弦。
图:南音三弦弹奏姿势
02
要尽可能把左手解放出来,因为南音三弦的琴鼓比较轻,只依靠右手的压力不能持稳琴身,往往需要左手协助扶着琴杆,在练习时可适当加大右手的压力,以减轻左手的负担,从而方便左手的按弦和移把。
03
左手按音的音准问题,只有通过认真的练习,熟练掌握各个管门(调)的音位,并注重音乐素质的培养,才有可能弹好南音三弦。
◆本文来源:《泉州南音基础教程》